先让大家看几张民国时期小学生看的课本,看他们是怎么描写秋天的 ▼
天气冷了
树叶黄了
一片一片的
从树上落下来
弟弟跳来跳去
用手去接着
哥哥用扫帚去扫开
一个小孩打开窗户眺望远方,天边一轮明月透过薄云升了起来。
此番情景,不禁让人想起:2007年,温家宝在同济大学演讲时,引用了黑格尔的一句名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哪怕是一本地理教材,也编得让人拍案叫绝。为了让孩子更好记忆,各个省份都用趣味的形象,进行比喻▼
如何向孩子阐释地球是圆的?民国地理老课本是这样教的——
“王生不明地球的形状,他哥哥对他道:地圆像皮球,所以我们叫他地球。试立在海岸,远望来船,必先见桅杆,后见船身,这便是地圆的实证。”
再辅以配图佐证:
“人在岸上望海船,见甲船全身时,乙船只见桅杆,丙船则全不见,可证地为圆形。”
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各省形状的比喻,也让人绝倒。
“山东,如跪倒的骆驼;陕西,如风中舞着的美女。”
“陕西省,古称关中,在山西河南的西面,地势都是山川,农产很多,煤矿要算是中国最丰富的地方了。”
这样的地理,是不是充满了趣味和想象力?
民国时期的文字,清新质朴,却极具意象之美,让人感受到母语久违的自然和张力▼
与世无争
朝作而暮息
一个千年流传的世外桃源
简简单单的景
平平凡凡的日常
虽一人却不显孤清
看后只有内心的安详
试想下,当你看到此景会想到什么?
又好记,又好互动。寓教于乐。
识字、画画两不误。
这样的国语课本,儿童得到的不仅仅是母语能力的提高,还有对中国书法、绘画的欣赏能力,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审美观,属于中国人的审美观。
看图,识字;读书,遐思。
不繁文缛节,不急功近利,给孩子传授的思想和信仰全都浸透在短短的字句里,循循善诱,娓娓道来。潜移默化地提高孩童的识字能力,鉴赏能力,想象力和自理能力。
请问这本书叫什么?在哪里能买到呢?网上搜索 民国课本 都是灰色的插图,彩色的插图更有感觉呀。
(*@ο@*) 哇~《我的住家》这张是不是要存下来?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音译的部分,都将要求采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
赞!这文字我们成年人读来都觉得充满国学的美感,如此文字,甚好甚好啊!但是现在的课本少有这种国学美感了,无论小、中、大学都一样。
有点唏嘘。。。
我觉得我们可能不是在同一个国家,现在的语文课本对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有涉猎,你说的国学美感是这些之外的东西吗?
楚辞汉唐赋固然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但是让现在的小学生(生活在白话环境下)他们又能理解多少;反而LZ上面的贴出来的插图文字有几分通俗易懂的美感
@liulv175 我们小时候强制背了很多古诗词,当时确实根本不懂,但庆幸老师强制背了,长大自然就懂,还提升了修养,我觉得还挺好的
@开个小号来视察 同意,我现在也是最感激当年引导并强制我们背诵一整本古诗词的语文老师
那么,哪里才能买得到呢
老课本 新阅读 编者:邓康延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021/16/1979240_600244433.shtml
买办社会的课本有什么好怀念的?
老百姓都在外国大资本、本国买办、封建地主的压迫下艰难地活着,有多少人能读上这些课本?
没有群众基础的课本,只是反动派的遮羞布。
经济发展,物质充裕了以后,突然冒出来这么多国粉,其实你们粉的不过是买办们的金粉生活,被压迫的卖儿卖女的老百姓就选择性忽视了
可笑 可气
楼主单纯只是从“美”的角度来说吧,与意识形态有什么关系。
@皇后大道北 1、不否认美,然而这些“美”没有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物质基础,这些“美”只是对旧社会的粉饰,不能脱离历史背景看问题;2、物质基础决定意识形态,向往这些严重脱离现实的“美”,很难不让人怀疑lz是向往那个买办社会;3、人多好厚古薄今,闲谈吹水亦无不可,然而,当前这些国粉的存在是对革命先烈的不敬,是对劳动人民的侮辱,属于反智行为,不能等闲视之(我没有说lz是国粉,只是怀疑,如果lz也认可我的观点,则不必介怀,我向他道歉)
那时不知道小学生要不要背小学生守则,而且不知道守则第一条是不是跟现在一样
生在这个年代,可惜了
@神机妙算小队长 革命先烈?只不过是一群被洗脑后做着改朝换代美梦进而赔上身价性命的炮灰,一小部分运气特别好的人成了王侯将相。
他们的付出已得到了封妻荫子回报,我们不欠他们什么,凭什么说敬不敬的?
离大自然和田园生活渐远了
楼主在哪看到的这些素材
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