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耀成长 天高任鸟飞
写在前面:青春耀成长,天高任鸟飞。2018年8月初,北京研究所举行第十二届“感动北研”新员工大会,评选“杰出园丁”和“十佳一对红”,14名杰出园丁和30对“十佳一对红”脱颖而出。春风化雨,敢想敢为,北研所邀请了5位优秀导师和新员工代表,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心里话。
从新人身上学到勇气和自信
过去两年,作为“导师”的我有了6 个“徒弟”,也是因为团队初建,新员工较多,让我有了这个机会。三人行必有我师,和他们一起工作让我收获颇多。
其中有两个“徒弟”是应届博士,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勇气和自信的力量。在华为,“博士们”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作为某个领域的“专才”,博士曾经的研究内容很难完全匹配工作,几乎都要面临转行甚至跨界的问题。
我的这两位徒弟,没有通信工程背景,对于高速光互联技术研究来说,简直是“门外汉”。作为导师,我帮助他们确定方向、树立信心、夯实基础、熟悉研究环境和方法,让他们沿最短路径实现快速转身。他们自己也不断挑战极限,仅半年就顺利接手了112G高速光互联研究工作,快速完成了实验平台搭建。
之后,距OFC(光通信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投稿截止仅一个多月,两位博士决定挑战 OFC 的 PDP (Post Deadline Paper)顶级会议的顶级论文,挑战业界还没有实现的DML(直接调制激光器)的40公里传输实验。通常我们会预留至少几个月的准备时间,短时间完成这么高难度实验和高质量论文简直不可能。但是我并没有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而是鼓励他们去挑战,不要怕失败。行动上也给予方向上的指导,帮助他们排解技术难题。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结合DSP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数字信号处理)算法,他们做到了!打破了业界对于 DML传输速率不高、传输距离不远的观念,论文成功在OFC上宣讲。不仅给公司带来了巨大影响力,有了与光芯片厂商合作的机会,为下一代 800GE/1.6TE以太网光模块开辟了一种新技术方向,他们还收到IEEE权威期刊约稿,这让他们倍感自豪,备受鼓舞。
从“门外汉”到获得如此成就,通常需要2~3年的耕耘才能完成经验和技能的积累,他们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的成功,除了公司平台的支持,也源于他们的勇气、自信和这种敢为天下先的挑战精神。
(陆玉春 2009年入职2012实验室)
“提升用户体验”的初心
在消费电子产品行业时下兴起一个词,叫“用户体验”。清华本科毕业之后我保送直博,带着对这个词的好奇,我从自动化系转入工业工程系,从事人因工程的研究。随着华为消费者业务的蓬勃发展,终端产品的设计越来越重视对“人”的研究,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入了消费者BG,成为一名用户体验研究员。
我的工作是正确地洞察人的需求,度量用户体验,把研究的结果应用到设计中。举个例子,今年上半年华为发布Mate RS保时捷设计,用到了屏幕内指纹解锁的技术。我会从人手握持和操作手机的生理因素的角度,分析悬浮感应的距离应该设计多高,解锁的位置应该布局到哪里。为了让这个设计更合理,我们进行了大量的人因学测试,对布局位置进行了科学的论证和分析,确保最终的屏内指纹方案能够有好的体验。有了这样深入的对人的体验的思考,我们设计出的功能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喜欢。
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除了专业理论知识,还要贴近用户,用心倾听用户的声音。入职4个月时,我被派往德国杜塞尔多夫完成海外beta用户调研。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白天访谈用户,晚上整理访谈记录并分析,最终拿到了大量的调查数据,完成了调研任务。回国后我利用会议、培训与大家交流调研心得,不仅把调研中的问题做了反馈,还把专业所学的文化差异理论加入到培训材料中,让分享更丰富、更有深度,更具全球化的视野。这段海外差旅算是对我的一次全面检验,也让我深刻认识到要从文化差异理论的角度系统性地做全球化设计,而不仅仅单点地解决海外易用性问题。
转正两个多月后,组织让我担任一个技术项目的PM。从一名单纯的研究人员,到项目管理人员,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主管启发我做项目管理要有全局意识,从全流程审视和把控工作,要把需求规划、设计效果、技术方案、开发测试这些工作都纳入管理范畴。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既要做好项目管理,也要当好业务骨干。我会深度参与需求开发过程,与开发人员调试取色算法的实现效果,和测试人员研究机械手滑动速度,同时也带领项目成员确保每个需求能够及时准确地在产品落地。
消费者业务是一个日新月异的领域,每天都有新的变化,这也促使我不断产生新的理解,也许过去的想法会改变,我会积极拥抱变化,但不会改变“提升用户体验”的初衷。
(张宇博 2017年入职终端北研分部)
有种生产力叫好奇心
我毕业于天津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来华为主要从事协议工作,用句时髦的话说,我也算“跨界”了。第一次见师父就坦白:“师父,通信我基本不懂啊。” 师父淡定回复:“没事,跨专业的同事很多,关键是培养你快速学习新东西的能力。”
转正期师父为我制定了详细培养计划及学习目标,各种协议学习材料也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协议是什么?怎么用?常见场景是什么?关键配置是什么?功能如何实现?在问题引导下,通过查资料、咨询同事、骚扰师父等,我积累了较扎实的协议基础,逐渐了解业务,完成校园人到职场人转身。
我喜欢刨根问底,转正后师父安排了几个有挑战的项目,更让我体会好奇心和刨根问底的重要性。版本过点期间,我投入主线维护,新手上路经验不多,但每个问题我都喜欢多问为什么。在解决路由器网管问题时,发现一个与配置无关的节点,需要点一下才能下发全部配置,虽然不影响功能,但我暗想:能优化吗?经过多次尝试联动条件的逻辑重组,路由器终于优化成功。
那其他产品是否需要优化?检查了ATN、DC、VNE等各种设备后,发现ATN(接入路由器)也存在此类问题,由于ATN采用定制联动文件,不光此节点存在问题,地址族相关节点也有类似问题;由此推断,其他节点控制是否全面?要不要排查?两万多行文件,短时间做大量排查可能不是最好的办法。于是我换一个角度,ATN为何要定制文件?咨询专家后,发现最初的定制原因已经因为功能增强而失去意义,专家建议删除定制文件使用公共联动进行控制,不仅修复现有问题还可以减少后续开发维护的工作量。因为改动较大,我求助交付经理拉通产品和测试对齐策略,成立ATN专项组,我担任专项负责人。这个专项工作彻底解决ATN定制联动可能存在的隐患,让我更熟悉网管,体会到好奇心在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有种生产力叫做好奇心。我能,你也能!
(赵晓楠 2017年入职网络产品线)
如何把一个房间的东西搬到另一个房间?
入职2个月,我承担了PB硬件模块软件化解调开发工作。这是全新的需求,是把硬件计算方法用软件实现。这个任务存在很多困难:无法实现矢量化开发、并行性差、数据不规整、数据量过大导致存储负荷等。就像把一房间的东西搬到另一间结构大小完全不同的房间里,原来整整齐齐的房间变成一团乱麻,看起来非常不协调。还在试用期的我,也算第一次正式交付项目,能不能做好,心里非常忐忑。
为了更大程度提升性能,我对算法设计看得比较重要,相当于房间里摆放的东西,取决于你的功能需求,而对我来说,性能就相当于我用了多少空间,这二者天然上是有冲突的,但可以取平衡:笨重的家什可以用轻便的替代,丢掉不需要的小摆设,能垒起来就不要平铺,有了床能坐能趟的就不用椅子。就这么挑挑拣拣,整个算法工作量降低了50%,从而达到了预期规格。
想做一个优秀工程师,设计只是实现过程的第一步,达到规格也不是最终目标。能否矢量化开发,更为关键。不同于算法设计,这块我没有太多经验,但我志在必得。理论知识不够,就去看架构说明、汇编原理、信号处理、买并行开发指导书来研究。实践经验不足,多与牛人和师父切磋,师父给了我很多开发上的宝贵经验,让我从整体上理解我所做项目的定位。解决循环效率不高的代码、解决循环嵌套、减少数组访问量、避免寄存器使用次数超限……反复修改,不断优化。我精打细算每一块空间,琢磨每一处“摆放”的合理性,将“房间”里的东西拆拆拼拼,保证能放得满满当当的,又整齐又有序。
最终我实现了,数据存储空间节省90%,实现耗时从9万 cycle(处理器的时钟周期)降到了1.8万 cycle,高质量交付。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做更好的自己!
(方佳璋 2017年入职海思)
敢想敢做,把灵感变现
刚入职时,在师傅的指导下,我学到了很多,快速上手。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负责的特性在测试方法不太完善,如手机花闪屏问题,一直是TOP痛点,测试方法却主要依赖手动测试,效率很低,苦恼于没有可使用的自动化工具,给别人提需求又太慢,无法解决燃眉之急。求人不如求自己,代码能力还不错的我,就想先搞个小工具试试。一点点研究特性原理,请教老华为人,查资料,各种谷歌、百度、开源论坛,写代码、设计自动化实现方案, 最终我实现了以脚本模拟用户复杂的手机操作,以数码相机+实时图像处理检测算法模拟“人眼”捕捉异常,同时自动检查手机的异常日志,实现了花闪屏特性的自动化测试,让转瞬即逝的花闪屏问题无所遁形。
随着对产品特性的认识和了解,我做的这个工具功能不断完善, 逐步覆盖了更多场景,自动化测试场景覆盖从5%提升到90%,测试充分度提升3倍。工具得到了部门认可, 专项采购设备用于部署显示自动化测试,目前已向西安和上海推广。
这期间,还有意外的收获,2017年黑客大赛,我正好准备尝试这个工具的开发,带着这个作品的雏形参赛,因为实现方式新颖、算法巧妙、效果显著,获得了“脑洞大开奖”。之后在改进过程中,我发现2个改进建议,获得北京研究所“优秀改进建议”荣誉。这些意外的收获,更让我体会创新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这一年写了不少小工具,工作中遇到问题,我就会思索新的解决方法。只要灵感一来,我会尽快把它实现,也帮助同事解决了不少问题,小工具产生了大作用,让我觉得自己的想法和付出还是很有价值的。
工作中面对一些不让人满意的现状时,我们可以打开思路,既要敢想,也要敢努力去做。在解决问题的路上,不闭门造车, 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W3、谷歌、百度、开源论坛,都是万能好老师,周而复始,创造性解决问题,一定能给工作带来更多的惊喜。
(肖斌 2017年入职消费者BG)
赞,学习的榜样
清华博士小哥哥,帅气!
给宇博点个赞,一起度过了杜塞时光,终端要提升体验,需要一大批专家参与进来,集思广益,献计献策。
用户研究 去做项目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