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邮讲话【2020】131号 签发人:任正非
人才很关键,面试最重要
——任总在研发应届生招聘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0年10月27日
一、2021-2022年是求生存、谋发展战略攻关最艰难的两年,在公司聚焦的业务领域,作战需强大的队伍,要有足够水平的兵力才能集中优势兵力打赢“歼灭战”。要敢于吸收国内、外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有足够的钱,足够大的空间,容纳天下英才,发挥他们的创造才华。
无论是求生存,还是谋发展,人才最关键。2021-2022年是我们重要的战略攻关年,战略重心要压到前端,不仅保持正常的研发预算,还会额外增加数十亿美元的攻关经费投入。从战略格局来看,我们要有一股“新流”进来,让我们血管流着青春澎湃的血。明年的应届生招聘人数至少扩大到8000人,但进来的一定是优秀的人。
第一,人力资源部要与战略部门讨论未来人才需求和人才布局,提高人才布局与队伍结构管理的战略性,这只是一部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各部门没有这么大的战略洞察能力,不要花大量时间去调研部门的需求。在公司聚焦的领域上,只要看到国内、国外有合适的人才,先吸引进来,不受编制的限制。所以,最重要的是抓好面试。招进来的人做出重要成绩,表彰时应包括“伯乐”一起表彰嘉奖。
第二,重视人才的来源途经,多与业界大拿、优秀学校校长、世界大赛主席等沟通交流,扩大优秀人才的挖掘来源。这要作为重点的重点去抓。将当前分散自循环的对外技术交流、对外技术合作、联合实验室,与人才招聘获得等环节联动起来,谁发现优秀人才就推荐,让优秀人才更早地进入我们的作战序列,让技术合作与人才合作循环起来。创新人才招聘考核模式。在合作中已经有突出贡献的,不必再经过面试环节。面试是发现被面试人的优点,沿着他的优点去深入了解他。让被面试人能用二十分钟说自己,就是把自己的水平像论文一样阐述一遍,然后针对他的优点提问,切忌跑偏来考察他、吓唬他。
第三,关注海外博士和软件人才的引进,善于发现有洞察能力的年轻人。国外软件的教学方法与国内不一样,我们需要从架构上优化我们的软件工程。我们所做的工作已经接近前沿,领袖就是要具有洞察力。抓住当前时机,做好留学生入职,外籍学生可以加入国内或海外研究所,特别要关注东欧籍学生群体在全球的成长与挖掘。可以引外籍博士来中国做博士后。外国学生包括了世界各人种、各国各民族。
第四,有些在国外没有技术突破,也不是顶尖的人,但对所属领域有着很深的理解力,对我们来说,也是我们需要的人才,可以拿着“手术刀”来参加我们“杀猪”的战斗。
二、如何识别出真正的人才,面试至关重要。我们要重视面试官的选拔和面试过程,通过三年时间把面试达到先进水平。
人才是最关键的,面试是最重要的,你们要在文件中强调,在去年的基础上如何改善面试水平。大家要解放思想,不要用教条的标准来约束面试。希望通过三年时间,将我们的面试达到一个先进水平,去年已做了一点,今年应该比去年做得更好。
第一,我们要选拔有开放思维和战略洞察能力的人做面试官,不拘于他的出身和当前职务。面试官要在识别人才上有建树,如果面试官看不清谁是苗子,如何能识别优秀人才呢?面试官的选择,不要把年度、半年度的绩效看得太重要。综合考虑技术能力和人才识别能力,牛人才能识别、吸引牛人。今年比去年可以再提高面试官的标准及比例。面试官也要有责任心和积极性,面试官的面试成绩作为他绩效考核的一部分,也作为晋升或专委会任职的一个资历支撑。
第二,面试不要简单地搞部门所有制,如果这个面试官有能力,就多面试几个应聘者,即使应聘者不适合这个面试官的部门,可以列入公共需求里。面试不一定全由我们公司的专家,也可以付费让社会专家帮我们面试。
第三,培训部要加大机考平台建设,各个业务要提升考题水平,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工具进行第一轮初选。没有通过第一轮初选的个别人员,想面谈,也是可以的。
人力资源部全员要学习《一个被我们“嫌弃”了23年的数学天才,累死才知道他的价值》这篇帖子,陆家羲这样的人才有很多,我们要思考如何能在我们公司产生一点这样的人。有些人才有能力的潜伏期,可能短时间发挥不出作用来,我们要去观察他是不是有能力。最典型的是艾森豪威尔,他在西点军校的考试成绩不好,是在一场战争中有建功才没有被淘汰,后面25年只升到上校;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他用了4年时间就升到五星上将。
报送: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
主送:全体员工
二〇二〇年十月三十一日
既然要聚天下英才,那我也提几点建议:
1、面试也不能只是聚焦“当面”这一个环节,围绕“面试”之前“约”,“面试”当天的日程安排,“面试”之后的结果反馈,每一个细节都会影响到华为的口碑。也一样要有专人安排协调好。
2、“面试官”不能都是四平八稳的主管和专家,要有些“歪瓜裂枣”“特立独行”的人,这些人一般对业务和技术比较专或有点轴,但是他们在团队中说话分量很重有地位,提的意见很中肯,还敢于坚持意见,表达意见。这样“惺惺相惜”“英雄所见略同”我们才有更大的几率引入“新丙球蛋白”,激活组织,激发活力。
3、“面试”是个专业活,面试官队伍的建设要重视且稳定,与此同时我们面试的导向要明晰且方向大致一致。不能一会西风烈,一会东风破。
艾森豪威尔升的快是因为马歇尔的拼命提拔,并没有过人的战绩
@且行且慢 有基情?
@whoarewe 我们不也一样?天才少年破格提拔,没有服众的贡献提拔了就算人才了
@且行且慢 有道理。谁和谁搞基了?
前面25年发展那么慢,按照华为的体系,估计早被审视是否该退休了。而且这种个例没有什么说服了,如果美国这方面做得好,为什么艾森豪威尔前期的能力没有被洞察出来。这种马后炮的总结还做为优秀的案例让我们参考?
我的一些建议
1、以部门维度,要给出一些业界+部门特点的技术面试库,不一定是编码题,但一定是一些热门&前沿的技术,又能和部门需求结合起来。这样能快速识别,是否适用。面试官水平要基于一个基准,往上发展。很多业务主管,离业务比较远,面试就很水,看起来很low
2、17+的候选人,建议做事前的面试策划。做哪些技术面试,做哪些背景调查,做哪些疑点确认。不打遭遇战
3、提升对面试官的激励和反馈。激励,面试人给点钱,这样面试官很有动力。反馈,候选人入职后,表现如何,甚至可以长期跟踪。也促进面试官不断反思
4、招聘窗口,不大开大合。一会开,一会关,一刀切。
1、这两年就业大形势不好,我厂招来了好多本硕都是海外名校的毕业生(小硕,非博士。没能力评论博士),原生家庭比较优越,智商和情商都不错。代表处几个老兄弟说了大实话,这些海归新人(非研发类)能在我们这种开会就吵架的土鳖环境中待多久。我厂的名声你懂的。过两年大形势回暖,我们会不会给别人作嫁衣裳了。公司要思考下,对待这些非一贫如洗,但胸怀大志的年轻人如何培养和吸引,还像以前一样大队培训结束就丢到一线战场,跟着老兵们拼刺刀,能活下的就留下来?
2、艾森豪威尔在我厂估计搞不下去,30+再连续2年考评B或者C,直接不续签了。还搞个毛线“潜伏期”
3、我厂的应届生面试搞得真是复杂,名校情节比较严重,对于那些出身寒门,学校还行的是不是也给个面试机会。教育环境恶劣还能考上还可以的学校的,证明他的智商不错,输在原生家庭上。我观察,这种背景的员工才是菊花厂的听*话,跟*走的死忠粉。指挥员、将军很重要,没有指哪打哪,宁可冻死也要守住阵地的战士,长津湖战役如何胜利呢。
爱看老板的文章,说几句大实话,大不敬啊。
也是 实际情况
靠土鳖打下江山,靠海归建设江山或者更上一层楼?
还是我党说的好。“德智体美劳”,现在还要保持精神上的艰苦奋斗。我个人认为,没参加过国内高考洗礼的海归就算了。之前接触了几个,说实话不行。
从名校选没啥问题,效率最高;问题是时代变了,名校里面大多都非寒门,对他们来说华为的吸引力是什么,就是你提的第一个问题。涉及到整个公司的管理风格问题。感觉公司还在吃97年左右那批人才的红利。
我也在想这个深层次的问题,包括余总都是出身寒门,当时毛主席带领广大人民打仗,那也是大多都是寒门,能吃苦,易感同身受,不贪图享受,这确实是很大优势。但是反过来想欧洲,很多科学家,包括达尔文,却都是出身贵族。他们的思想更多是探索,发现, 发明,再比如目前我们各行各业用的精密仪器,制造领域的兄弟应该很了解,很多是德国或欧洲生产。因为家境优越,很多事情不需要亲自去劳作获取,转而就形成了发明新技术来做这些事情的思维,如果说当前我们引进了这么一批人,是时候要改变一些培养方式,或创造一种环境,来激发他们在创造,创新方面做出建树。这说不定是一个很好的时代的开始。
一点思考:http://xinsheng.huawei.com/cn/index.php?app=forum&mod=Detail&act=index&id=5102029
老板的确对人才很重视 很通透,但是这跟有些人,没有及时升级需要反思自己有啥关系?不应该是管理者更应该考虑有没有真正落实老板的人才观么。。。。
@下着大雨等彩虹 兄弟,事情都有两面性,首先从自身找原因
艾森豪威尔在我厂估计搞不下去,大龄 不升级,早就干掉了,毛线“潜伏期”,在我司,大龄和无潜力几乎是约等于了。
@不要写昵称 老哥所言极是,连续几个B就危险了,没有“五星上将”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