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新手”的摄影总结,这是一位执着有追求的摄影师,干货满满,希望能带给大家启发和收获。
2020年是快速进步的一年,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说前面四年都是打基础读书的几年,那么2020年正是走出去,开拓视野,锤炼技能的一年。
2020年,即使在疫情下,行程仍然接近4万公里,走过15个城市,上过高原(西藏、川西),下过大海(福建漳州、涠洲岛),趟过雪地(坝上),进过沙漠(巴丹吉林),走过山水如画的桂林,欣赏过传说中新疆的美景,在霞浦对着人山人海的摄影师目瞪口呆,在丽水雾气升腾中升华。东南西北,2020年差不多把国内有名的摄影点走了个遍。
图 2020年飞行记录
在摄影成就上,2020年本身定位是锤炼技能的一年(估计2021年也是),并没有追求奖项或者荣誉。然后,随着水平提升,图虫网获得了“资深风光摄影师”称号,图虫网的粉丝也超过了一万,个人单张照片,“黄河九曲”,获赞1800,浏览量1.6万。要知道之前本人最受欢迎的照片获赞数只有280。这张照片同时也获得了2020国庆摄影大赛三等奖。可以说2020年有很多意外的收获。
图 黄河九曲 – 当前本人最受欢迎的照片
对于摄影美感的理解——
照片的震撼性
照片带给读者的震撼性来自于下面几个方面:
1、独一无二性
喜新厌旧是人类的通病,对于画面更是如此,对于没有见过的场景总是充满新奇感,而对千篇一律、司空见惯的东西感到厌烦。所以风光摄影师总是去无人光顾的荒岛、渺无人烟的沙漠,生存困难的高原雪山,就是想给人新奇的探索画面。而无人机的的盛行则是因为无人机给了一种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上帝视角。各大赛事中,评委只要看到经典场景,比如婺源石城的光雾、杨家溪的老牛、小东江的晨雾,立马枪毙没有丝毫犹豫。
图 域外仙山
要拍新的视角场景,但是这个世界上摄影师越来越多,几乎所有拍摄的场景光影都已经有人拍摄过了,怎么办?别急,风光摄影师有自己的大杀器:超广角镜头。
所谓的超广角镜头,指的是焦段小于等于16mm的镜头。我们知道超广角镜头有个特性,近大远小,会放大近处的物体。如下图所示,本来只有硬币大小的小花,在我14mm镜头下看起来有茶杯口大小了。
而线条在超广角下有很强的延伸效果,上图中岩石的边缘是不是有很强的指向性?
同样的场景,在超广角镜头下产生出不同的感觉。基于镜头的这个特性,风光摄影师正在创造出更多的独一无二照片。
2、强烈的情绪或者故事性
之所以说很强,是要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并且有共鸣。
图 祭坛
上面这张图是不是就很有感觉,沙漠线条自然形成台阶,一条灿烂银河剑指苍穹,一个人在台阶顶端面向银河张开怀抱,天空中一道流星闪过,敬畏,崇拜、渴望。这就是震撼效果。
图 归途
这张片故事性是不是就比较强,夕阳、独马、湖面上延伸的光斑,看到的人都能在心中塑造出游子归家的一幕场景。
当然,在一张画面中要表达强烈的故事性,纯粹的风光相对于人文人像摄影,要困难的多,能够举重若轻做到这一点的无一不是高手大神。在当今的风光摄影中,很多作品在构图的时候都有意加上一个或几个人。人物在画面中比例很小,基本上不出现正面(一旦出现人物正面,观众的目光就会被人脸吸引而忽略掉周围的风光,变成人像摄影),表达的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这方面最著名的摄影师就是荷兰的Max Rive,号称世界上最会自拍的男人。
图 追寻光明
要表达强烈的情绪,色彩和光影作用就比较大,色彩直接表达情绪,暖还是冷,热烈还是凄凉,都有直接的色彩可以与之对应;而光影主要用来渲染氛围。
3、吸引人的质感
所谓质感,指的是物体真实表现质地方面引起的审美感受。
图 叶
图 沉睡
每一种物体在光线照射下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纹理和色彩,象海水的拉丝、沙子的颗粒状、雪地的纹理、树叶逆光下的透明绿、树皮的古朴线条、金属质感等等等,每一样呈现出来都会强烈的吸引读者的目光。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来,质感主要和材质本身、光线、色彩强相关。
摄影器材
2020年卖掉了前几年积攒的15支镜头中的11支,换了一支。只保留下来尼康百微、14-30、24-120三支镜头。为什么处理掉了这么多镜头,很简单,没有用。
我对器材的要求,仍然是在够用的基础上轻便、抗造。所谓够用,就是不要画质太差,比如手机、无人机的画质肯定和全画幅相机没法比,后期处理的时候容忍度太小,所以我能用相机拍的时候尽量用相机。平常踩个点,或者相机的拍摄角度已经被人拍烂了,才会用手机或者无人机。
所谓轻便,简单说就是微单,单反实在是太重了,几乎是微单一倍的重量。单反的镜头也几乎是微单镜头一倍的重量。当我们背着满满的相机包徒步拍摄,比如在高原上从4600m爬升到4800m去寻找高原湖泊,比如在海水岩石中攀爬以便找到一个好的角度,比如在沙漠里登上一座沙丘,脚下的沙地软软的根本不受力,这时候你就会无比的希望自己背包的重量越轻越好。
所谓抗造,就是在各种极端环境下能够稳定可靠使用,比如低温到零下30度(坝上凌晨),比如海边被海浪反复冲刷(在海边要拍摄到和以往不同的视角,必须走到海水中,让海水洗几遍澡),比如沙漠中面对漫天的风沙侵袭(沙漠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细细的沙子会进入相机或者镜头里面)。在福建漳州火山口,就有个队友的佳能相机被冲刷几次之后,海水经过热靴进入相机内部,导致快门按不下去。
所以我的相机仍然是尼康Z7,曾经做过几次思想斗争,想换成索尼,但是最终没有下定决心。结果证明Z7对风光摄影师来说是比较好的选择,我的一位老师亲眼所见,Z7完全掉到海水里,隔了十几秒,捞出来继续使用没有任何问题。Z7在2020年跟着我经历高原海水沙漠寒冬酷暑,抗造的能力已经得到验证,轻便型不比索尼A7R4、佳能R5R6差,而且有”焦距变化拍摄”(景深合成拍摄非常简单)这种利器,实在是风光摄影首选。Z7唯一的问题在于暗光对焦性能比较差,暗光条件下,几乎很难用自动对焦方式,只能手动对焦。
我现在手里的镜头也几乎全部是轻便式镜头,不追求大光圈(大光圈对风光摄影,除星空拍摄外,几乎没有用)。镜头列表如下:
我对摄影的要求是拍出好的照片,所以不追求极致的摄影器材。据我跟了几个摄影团的经验来看,拿着飞思、哈苏等极致摄影器材的摄友,除了极少数几位之外,其他都是为了炫耀,输出的照片大都惨不忍睹。在摄影这个圈子里,有没有话语权,受不受人尊重看的是输出的作品照片,而不是看拿什么器材。
图 攀登
构 图
所谓构图,就是考虑把哪些物体放进画面,以及在画面中如何摆放这些物体的过程。构图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题。摄影前辈亚当斯说,“前期是谱曲,后期是演奏”,谱曲过程中构图至少占了60%的比重(还有40%是曝光)。也有人说,构图是给照片搭建框架的过程,没有框架照片也就失去了灵魂。
风光摄影师最喜欢拍摄大片,高山、流水、夕阳、积雪、大片花丛,场景广阔,各种元素都混杂其中。然而越是这种大场景越难以把握,哪些元素和主题相关,哪些元素无关,哪些元素有利于表达主题,哪些纯粹是添乱,而这些元素之间相互关系如何,如何摆放,选择有张力的元素,这都是构图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在去年写的摄影四年总结中写过,前期构图是我当时的一大弱项,经常是站在大好美景前手足无措,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又或者到了拍摄地,脚架一放,就开始啪啪啪,啪啪啪,从头到尾就是一个场景一个角度,回家一看又产生了几百个G的垃圾。所以今年有外拍跟老师学习的机会,我就跟在老师屁股后面,一个脚印一个脚印的跟着老师的步伐,摸爬滚打,寻找不同的角度,慢慢的有了一些感觉。
1、画面要干净
这个干净,不仅仅是说画面中不能有污点,更是要求画面中不能有任何和主题无关的物体。
图 画面杂乱
上图中画面整体不错,流水形成引导线引导到山峰,前景水流拉丝,中景山峰陡峭,远景这张图看不出来,但是我有另外一张压暗天空的,也能配合起来。但是图片中红圈圈出来的两处杂草和我要表达的流水山峰没什么关系。左边这一丛,可以在后期压暗,降低纹理清晰度,让它融入背景中,右面这一丛基本就没办法了,占的面积太大,很吸引视线,后面还有一座山峰,现有的后期处理手段基本没有办法不留痕迹的处理掉它。于是这张照片,这个场景基本就被废弃了。有人说,你要求这么多干嘛,这张照片已经不错了,不要吹毛求疵。我们把大神的照片放在下面大家看看就明白了
图 莲宝叶则,来自小月坡
另一个例子,请参看下图:
图 沙山
这张整体的构图也不错,一个人站在山脚下,面对宏伟的沙丘,沙线、光线也都不错,后期将下面阴影裁切一部分,整体就比较完美。但是沙丘受光面,有一些杂草,如图中圆圈所示,人的旁边也有一些,山丘背面阴影部分可以不管,但是受光面是我们重点表达的部分,这些杂草会严重影响读者感受。我曾试着用图章或者内容感知填充修补这些部分,效果不如人意,面积太大,光线太强,一点点的污迹就会被发现。这张图整体构图不错,有些小瑕疵,属于可以再挽救一下那种。以后看看有什么新的后期工具可以修补一下。
实际上越是高手大神对照片的干净程度要求越高,讲究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完美照片就像美人一样一切都恰如其分,完美表现美感。
要做到画面干净,只能是不停的走动,寻找更合适的机位。摄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画面中的各个元素要有相互关系,共同为表达主题服务
图 沙漠小花
对于单一主体,尽量放到黄金分割点附近。主体的形态如果向左弯曲,如上图“沙漠小花”,则主体要放到右侧的黄金点,以在左侧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反之亦然。
如果有两个以上的主体,则主体之间就需要有引导关系。下图“仰望雪山”有两个主体:人和雪山,人的目光指向雪山,斜指的栏杆增强了这种指向关系。
图 仰望雪山
图 背影
“背影”这张图,原来只有道路的两边指向人,后期为了加强引导关系,使用了径向滤镜,将两边的树木拉成丝状,模糊形状,排除干扰因素,同时全部指向人。这样这个画面就剩下两个元素,一地落叶中人走向远处。
图 雪山
“雪山”这张图是典型的包围构图,树、石头包围着雅拉雪山,相互关系一目了然而且画面有层次感。
图 日出
有时候现场看,相互引导和指引的关系没有那么明显,比如“日出”这张图,现场就是看到两三棵树,我围着这棵树在齐膝深的积雪中走了好几圈,最终找到了这几颗枯枝,枯枝的排列指向树和日出的方向。
两个主体是比较常见的情况,三个及三个以上的主体就比较难以控制,需要很强的洞察力才能在自然界纷繁的环境中找出多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就目前我的水平来说,两个主体的关系都很难发现,三个以上的能拍好完全靠运气。
图 魔界
有人问,如果多个主体之间没有关系会怎么样?这就是大部分人拍出来照片的效果,海边沙滩上自拍,旁边有很多人走来走去,和被拍主体完全没有关系;一座房子,一头牛,这头牛在远处草地上吃草,牛和房子没有任何关联;雪山观景台自拍,人后面有一段很明显的栏杆(拍上这个栏杆是为了告诉别人,有栏杆能防止主角自杀吗?)。如果多个主体之间没有关系,客气的说法是整个照片就落了下乘,不客气说是又产生了一张垃圾。
怎么培养这种发现能力,在摄影4年总结中说过,有一本构图经典书《摄影构图学》,介绍了通过画图的方式训练构图能力,另外就是多看大神的作品,多总结。
3、前景要有冲击力
为什么要考虑前景?前面已经说了,大的场景都已经被人拍过了,如果不考虑超广放大前景,好大一部分风光摄影师可能就要转行去开滴滴。
经常听到风光摄影师抱怨,没有前景。其实不是没有前景,而是前景没有冲击力。远处是大海,近处就是一堆堆沙子,还到处都是脚印;日照金山,周围什么也没有,就是一座光秃秃的雪山。实际上这就是风光摄影师的日常,风光摄影师需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发现有表现力的物体,并排除干扰。我现在已经养成习惯,对于每一个场景,首先会问问,有没有合适的前景。
图 气泡
什么样的前景有冲击力?我的理解是有质感的物体,能够形成引导的物体。如上图沙漠纹理、气泡。
4、经典构图
市面上充斥着各种构图书,基本的描述就是黄金分割、三分线、引导线、包围等构图规则,多的让人厌烦。构图的另一个说法是一切规则都是用来打破的,所以不用遵守什么规则。对于构图没什么经验的我来说,也想打破一切规则,自由的发挥艺术天性。但实际上面对美景,往往是心中一片迷茫,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这时候经典的构图规则往往就会成为切入点,主体明确之后,有没有引导,有没有更好的前景对应。从我自己的体验来看,遵守规则和没有规则指引,构图差别很大,往往稍稍变动一下机位,就会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
先遵守规划,掌握规则之后再尝试打破规则,这基本上是构图的必由之路。
5、踩点
有人说,我很牛逼,现场一看就能找到好几个从来都没有人拍过的机位,不需要踩点。但实际上我跟在他后面,发现面对陌生的场景,这位仁兄也是一脸懵逼,手忙脚乱,而且事后还不出片。
踩点的价值就在于,实际光线合适的时间也就那么十几、二十分钟,如果不事先选好合适的前景,构好图,这么点时间根本就不够用的。等明天再拍,对不起,后面连续好几天阴云密布,光线没了。
踩点过程中,找到有吸引力的前景,多变换角度调整构图,预判光线,并且要多找几个机位备用。踩点主要靠走,一定不能偷懒。上面已经说过,变化一下角度,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构图产生。
图 老师在踩点
实际上我现在比较享受踩点过程,尤其是找到不同寻常的拍摄角度的时候。姊妹湖,海拔4600m,徒步4小时,负重8kg,脚下没有路,全部是荆棘和水洼,从露营地到湖边我走了2趟,最后回程天黑迷路了,差点找不到露营地。冷噶错,从4600m爬升到4800m,然后再下降到4600m,返程再上升下降一遍,高原爬升200m简直是要人命。这些对我来说不是苦难,而是乐趣,当看到蓝天雪山倒映在蓝色湖泊中,当一段C型石线被我在姊妹湖中发现,一切的辛苦都有了酬劳,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
图湖
影调就是照片的明暗关系,也就是光影。对应于摄影前期就是曝光,影调的说法主要是针对摄影后期和输出的照片而言的。而照片的曝光影调对于摄影而言,无论怎么强调它的重要性都不为过,摄影是光影的艺术,摄影有别于绘画的本质就是光影,摄影前辈已经对光影做了明确的评价。
光影在摄影中的作用:
影调在一般意义上有高调、中长调、暗调的区分。高调,画面明亮温暖,适合表现雪、云、雾等,表达欢快的情绪;暗调则阴暗寒冷,适合表达阴郁等负面情绪。中长调则是大部分风光作品的调性。在实际照片中完全的高调、暗调已经很少存在,在明亮的画面中有一抹阴影,黑漆漆的夜色中有一小点光亮,这一小点阴影和光亮就是画面的主体,而中长调作品中高光、阴影同时存在,要协调好两者的存在。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明和暗是相对存在的。这里面有两层含义,第一层,烛光在全黑的画面中非常明亮,但是在阳光照射下就毫不起眼,明和暗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另外一层指的是,黑暗因为明亮存在而显得更加黑暗,明亮因为黑暗而显得更加光明。这不是一句哲言,有时候暗部不明显,是因为高光部分不够亮,从而显得暗部不够暗,这时候增加高光是让暗部显得幽暗的一种方法。不要单纯的追求过亮或者过暗。
本文中将曝光和影调放在一起来谈,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一脉相承的东西。本文将从照片最终的明暗关系来谈谈,在我的理解中,什么样的明暗关系才是合理的,以及如何去打造这样的明暗关系。
1、光照下物体的明暗
以下图为例说明,光照到鸡蛋上,有三大面:迎光面(亮部)、侧光面(灰面)、背光面(暗部)。
图 三大面
由三大面产生的五大调:高光(迎光面)、灰部(侧光面)、明暗交界线(最黑的部分)、反光部(背光面,亮度低于侧光面的暗部)、投影。
图 五大调
这是自然规律,而摄影是要把三大面五大调充分的表达出来。
三大面五大调不是自然存在吗,我用相机拍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表达?
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相机不是人眼,相机只是仿照人眼的工作原理而设计的一台机器,拍出来的东西和人眼看到的东西有差距(比如人对曝光的容忍度有22级,而相机现在最多只有15级;再比如相机确定曝光基准是18度灰,而人眼不是)。这就导致了人眼看到的东西通过相机拍摄出来之后,很难表达出我们初始看到的场景。要综合各种手段(如各种测光手法、后期等)表达出初始观感。第二是因为我们经常需要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达出个人的感受,就是个性化表达,这时候仅仅是真实的记录场景是不够的。
2、照片整体的明暗
要充分表达三大面五大调,真实记录或者个性表达,那么什么样的明暗是合理的?
图 赶鹅
图 赶鹅这张图片的直方图
“赶鹅”这张片从直方图来看,左右都不到边,没有死黑和死白,像素分布均匀,并没有集中在暗部或者亮部,从画面来看欢快明亮。按照二十年前的标准来看,这就是一张完美影调曝光的照片。
为什么是二十年前?那是因为近年来,整个风光摄影的风格变了(当然上面“赶鹅”这张照片不能算作一张严格意义上的风光摄影作品,而二十年前风光摄影也不是摄影中的主要分支,那时候的主流是人文人像摄影)。自从美国的Marc Adamus(网上称为全球排名第一的风光摄影师)、荷兰的Max Rive等人将暗调风光引入到摄影中来,风光摄影才大行其道,逐渐成为摄影主流分支。
什么是暗调?就是大量像素堆积在直方图的暗部:
图 沙漠光影
图 沙漠光影的直方图
“沙漠光影”这张片就是典型的暗调风光,可以看到大量的像素都集中在暗部,中间调和亮部也有些像素,当然也没有死黑和死白。暗调风光的好处在于
当前风光摄影已经全部是暗调的天下。
早上日出前后个半小时,下午日落前后个半小时,蓝调甚至是月光拍摄的作品是各大赛事的宠儿。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甚至明确不是黄金时间拍摄的照片不收。
3、暗调风光的局部
1)亮部
前面已经说过,暗调照片往往代表着阴暗寒冷,适合表达负面情绪。那么暗调风光是不是也有这个问题?
注意,暗调风光只是说大量像素集在暗部,并没有说中间调和亮部就没有像素,相反亮部和中间调(特别是亮部)也有很多像素。这是从直方图看到的结果,从整个画面的直观感受来看,以上面的沙漠光影为例,暗部面积大,亮部面积小但是亮度高,小面积的高亮度区域点亮了整个图片,从而使整个照片没有任何阴暗灰色的感觉,使整个画面看起来很舒服(每次听老师说,这张照片这样调整看起来很舒服,我都想跳起来骂人,什么叫做很舒服?有没有数字衡量标准?这样说完全没办法复制,是彻底的唯心主义你知不知道。我尽量在文中将舒服这个词分解开,讲解舒服的缘由,以及如何才能做到)。
很多人的照片比较平,发灰,不通透,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亮部不够亮。
图 亮部的作用
上方左手这张图,仅仅在ACR里压暗了白色和高光,于是整个画面变得灰暗,不通透。这个问题我也是经过老师两次点醒才明白过来,回头去看我以前所有的照片,大部分都是亮部不够亮。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老师也给了指导,在直方图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最有可能就是显示器亮度偏高,我们看图片觉得够亮了,其实是显示器给的错觉。一般显示器的亮度调到60%为好。
从直方图的角度来看,有人提出了“鲸鱼曲线”的概念。如下图
图 鲸鱼曲线
上图中左边大量像素聚集,是鲸鱼头,中间曲线下滑,尾部高高翘起,是鲸鱼尾巴。这个高高翘起的尾巴就是亮部(高光和白色),是点亮整个图片的核心。
另外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亮部是足够的?按照传统定义,直方图要贴近右侧边缘,但是又没有切断。象上面鲸鱼曲线这样右侧切断就是不合适的。但是,按照这个定义,我们从直观感受来看,往往发现亮度不够亮,还不到点亮的程度。极影X的姚明来提了一个理论,他认为,在顺光情况下,是不能过曝的,直方图不能有切断,主要是为了打造质感;但是在逆光情况下,如果图片中有光源,比如有太阳,则在光源部分可以有少量的过曝存在,这样才符合真实的场景。
图 太阳周边过曝
2)暗部
亮部可以少许过曝,那暗部是不是也可以有少许的死黑?暗部对比度低,饱和度低,整体对外体现的是灰,但不是说暗部就没有光、没有色,彻底没有光色的区域如果连成一片形成死黑,视觉观感就会非常差。
暗部的幽暗不仅仅是因为它自身的暗而形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比,因为亮部更亮而形成暗部幽暗的感觉。
实际在后期处理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给暗部保留一定的纹理(很少),有一点点色彩(主要是加蓝),这样眼睛看起来会很舒服。有各种手法可以实现这一点,Thomas看看世界、闭眼缄默、姚明来,每位大神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处理暗部。
图 萨普内湖
上图“萨普内湖”,两侧黑色的山体不是我想表达的主体,因而做了压暗处理,但是暗部仍然有一定的细节。
3)中间调
一张照片亮部明亮点亮整个照片,暗部幽暗烘托氛围,中间调就要形成充分的过渡,从亮部逐渐过渡到暗部。一般情况下,我会加大中间调的反差,使中间调的过程层次更加丰富。
图 涠洲岛 来自闭眼缄默
上图“涠洲岛”这张照片,我在一个视频里看着闭眼缄默老师,利用亮度蒙版和明暗两个图层一点点刷出影调,层次清晰,手法细腻,过渡柔和。
图 呵护 来自闭眼缄默
4、质感
质感主要和物体本身的材质、色彩和光线有关。材质和色彩基本上是物体本身具有的属性,而光线在其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光线太强,物体本身的材质和色彩就会被淹没在白光中,而光线太暗,材质和色彩显露不出来。在实际拍摄中一般选择侧光,在光线刚刚打到主体上那一刻,周围一片黯淡,而主体在光线照射下闪闪发光,材质、色彩表露的淋漓尽致。
图 海雾
在光线照射下,海边岩石表现出独有的纹理和色彩。海水采用慢门的方式拍摄,在光线照射下,呈现出薄雾一样的质地。
5、画面的柔和硬
画面的柔和硬,一般指的是画面明暗反差大叫做硬,反差小称作柔。上面闭眼缄默老师的“呵护”那张图明显画面柔和。
图 冷噶错
上面这张“冷噶错”,明暗反差比较大,给人感觉就比较硬。
6、黑白
一张画面去掉色彩之后,就要求这张图在影调上特别突出。
图 梦境
相对于彩色照片,黑白要求明暗反差更大,亮的更亮,暗的更暗,过渡需要更加细腻柔和。
色 彩
2020年整整一年,我对于色彩的理解几乎就没有任何进步,只是按照色彩原理在后期过程中实际操作了一把,结果不是那么让人满意。幸好,风光摄影主要是还原物体本身的色彩,不需要有多少色彩创意的发挥,所以勉强还能应付。
图 天地之间
理解和感悟:
色彩的调整,每次幅度一定要小,通过多次叠加操作达到最终的目的。如果想一次完成,色阶断裂、过渡生硬是必然的结果。
图 滩涂晚霞
后 期
后期除掉审美之外,就剩下各种后期处理技术。审美就是前面的构图、影调、整体震撼力,画面整体把握这些,前面已经描述过了。仅就后期技术而言,其实在前4年的修炼过程中我已经基本掌握了后期的各种技术及其特点,2020这一年做了大量的修图练习,不能说一天一图,2~3天一张图一点都不夸张。
在后期处理流程上主要遵循了闭眼缄默老师明暗双图层手法(我看过国内外多位老师的后期视频,在影调处理手法上,闭眼缄默老师的明暗双图层手法绝对是独步天下)。按照这个流程修图已经接近百张,有了一点体会和心得。说实在的,开始接触难度很大,主要是把握不住明和暗应该刷到什么程度,多刷几笔就过量了,少刷几笔影调的层次就体现不出来。闭眼缄默老师凭借他长时间的摄影后期经验,简单几下就能完成的工作,我就需要反复几次用时4、5个小时。现在,百张修图之后稍微好一点,但是返工两次仍然必不可少。
亮度蒙版这个东西实在是太好用了,主要是亮度蒙版直接就是基于图片明暗做的选区,在亮度蒙版上操作可以实现亮度的无缝衔接。
图 蒙版提亮
我想把孜珠寺这张图中的白云提亮,左边就是使用快速选择工具选了一下白云,然后用曲线提亮,结果在白云的边缘明显出现了断层,右面这张图,先用快速选择工具圈出白云的大致范围,然后用亮度蒙版选择亮部,和前面的大致范围叠加后曲线提亮,基本就没有断层的问题。
另外一点我想说的是,后期是个性发挥的好地方。当今的摄影突出个性,强调创意表达。本文一开始的图片“黄河九曲”为什么能称为本人最受欢迎的照片?其实看一下都清楚,现场黄河九曲根本不是这样子,不可能模糊到这种程度。但是在后期动感模糊了一下之后,把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给抽象了出来,更符合黄河九曲这个主题。(实际产生这张图的过程也很痛苦,开始根本就没想调成这样,但是黄河九曲已经被拍烂了,如果我直接按现场的样子复原,估计就没有多少人愿意看,试了多种手段,无意中加了个动感模糊,感觉还不错)。个性化的发挥一下子就让这张图不一样了。
下面这张图估计大家也很清楚,现场绝对不是这样子。压暗,突出线条,加上月亮,整个氛围环境就不一样了。这张图的点赞数已经到了400,还在持续上涨。
图 月光小树
2021
2021年仍然是打磨技术的一年。我原来的计划是2020年走国内,2021年走国外,但是现在看新冠疫情的发展趋势,2021年根本走不了国外。那么2021年就继续在国内游摄。今年我最想拍但是没有拍成的银河拱桥,2021年一定要实现;川西的里索海、子梅垭口还没有去过,实际上今年二进川西,根本就没拍过瘾;呼伦贝尔草原还要再去一次,上一次去是2017年,摄影技术不过关,要重拍一次;北疆、漠河、黄山都在2021年计划内。另外,计划跟一次疯马团队。(大家看着是不是口水都要流下来了,欢迎来组队。)
2021年要实现独立踩点构图,不能老是跟在老师屁股后面跑了,不打磨不成器。这一点我还是有些自信的。
加强彩色锻炼,希望在2021年能够找到方法提升对色彩的敏感度。
对于个性化创意的发挥,也是整体审美构图能力提升,2021年需要继续多看多分析大神的图片,实际上今年我就将Thomas看看世界大神的每一张图片做成2页PPT,分析每一张图片的构图、影调和色彩。2021年继续寻找分析大神和个性化表达突出的图片,争取做一个系列出来。
拍沙漠,偶然发现下图的场景,一株小草在它周围的沙地上画了一个圆。明显是前一段时间,大风肆虐,吹的小草四处乱撞,最终以自己的根为半径画了一个圆。这个圆痕迹清晰,柔软的小草能够在沙漠上留下如此明显的痕迹,可见昨夜风沙之猛烈,还有柔软小草的坚强。
图 生命印记
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控制它的宽度。在冷噶错面对雪山蓝天在湖中的倒影的时候,在大海边的涛声中欣赏壮丽日落的时候,在姊妹湖气喘吁吁穿越泥潭荆棘的时候,我总能感觉到生命的价值,希望我也能像这颗小草一样,在生命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光影新手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