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聊聊行书吧。
貌似大家都喜欢写中号行书,不大不小,看上去蛮容易的,一个个写呗。其实行书中堂要写出效果还是蛮难的,不像篆隶楷可以规规矩矩就OK了,行书必须要写出整体效果,但又不像草书那么自由,结字上可以通过夸张变形来满足章法需要,行书就像戴着镣铐跳舞,既要有独特的笔法细节,还要有统一风格。
下面几个都有不错的基础,特别是第一幅,用笔很到位了,要是放在20年前都是当地名家。可惜时代变了,进入全面取法和展厅时代了。。。
大字行书不能简单的把传统二王放大,更多要取法明清,比如王铎、倪元璐、何绍基等,或者看看米芾虹县等几个大字贴。但最后能否写出来真不好说,我那副大字行书想学王铎,但还是写俗了,以后肯定不能这么干。。。。
可以看看近年来的大展,大字行书一直是个冷门,能入展的有几种,直接取法何绍基、米芾、王铎、倪元璐。或者碑帖融合的又写出自己特点的,最近几年李良东很火,他也是取法王铎和米芾的,只是写得很活很漂亮又足够厚重,但现在看多了好像也有点腻。审美就是这么奇怪,30年前看周慧珺,惊为天人,全国人民都喜欢。又要提到徐静蕾了,明显学周的啊,带着70后的痕迹。现在再看。。。。。但不影响她老人家的历史地位。
宋人的字倒是可以相对简单地放大,效果还可以的,除了上面说的米芾,还有苏和黄。苏的字足够厚重,大幅作品压得住,黄庭坚依靠开张的结体单字效果很好,但整体大幅作品蛮难写的,现在唯一出名的就是欧阳荷庚吧。
下面这副就有苏东坡的影子结合了当代人的优点,比如:线条厚重又不失轻松,大小错落有变化,夹杂个别草书调节节奏,几个长线条有质量有变化。当时现场看了感觉挺好,缺点就是太小了,四尺的尺寸震撼力还是弱了点,搞个六尺就完美了。
还有下面这副写的很流畅,也有虚实收放,有很好的基础,但放到展厅看整体,就压不住了,问了作者才知道是用狼毫小笔写的,这是从林散之用长锋羊毫写草书得到的灵感吗?
开个玩笑,其实也说明工具的重要性,狼毫太硬了,写大字压不下去,线条就会劲挺有余而厚重不足,现在讲究厚、松、活,狼毫写大字怎么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