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昶:
是谁干的就是谁干的,要回归本质,不能没有名头、“成份”不好,连技术贡献的资格都没有。
1、在内部技术、方向的提出人、初创人,如果不是名头很响的专家或者外招专家,很多时候会被质疑、被拍死,甚至拿demo和数据说话都不行,同样的内容如果找一个领军“代言一下”,效果就会很不一样,主管缺乏技术判断能力那只能靠“迷信”。
2、作为新生力量和内部成长的骨干,干出了突破,组织应该要认可和记功,而不是要把其他人的成绩都挂靠到一个“专家”身上,营造一种专家价值发挥非常成功的假象,如果不是领军还不好意思对外说是他的贡献。
3、专家和领军,在评定技术贡献上要明确是谁的作品,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代表作,或者明确在其中的核心贡献,不能只是参与评审了就把团队其他人的作品,全部当做自己的作品。
公司最近两年发起创新思潮,我觉得挺好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切不可急功近利。
6、70年代仙童八君子掀起了硅谷的创业创新文化,同时也培养起了为高新科技服务的风投文化等。自由包容文化和真正的工程师文化造就了硅谷。各种编程语言、操作系统都从上世纪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了。
我们还没有真正的工程师文化。很多技术工程师不愿意学习,不喜欢钻研理论知识,做方案就把多家之言综合包装成一款设计,基本功不扎实、急功近利,总想拿着权力的镰刀去收割别人的韭菜,这个很危险。
这两年公司要求选拔年轻的将军士官,确实有真才实干的人坐直升机上来了。但是也有带水分的被包装上来了,设计方案、打仗这种一线作战的事,他们还要去问下面的专家如何设计、如何打仗。请问这是什么将军士官?这种人是否会阻碍进步的思想和空间?是否也阻碍创新的思维和氛围?
另外我们也不要搞技术崇拜,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认知。现在公司把很多创新议题拎出来,就是集思广益,激发思考,让各位专家来解决问题。识别真正专家的时候到了。我们能否把看头条、玩游戏的时间,去学习理论,学习如何创新和解决实际难题?
新时代既然摊上了,就是干,我们要有使命感,要有所作为。
(@隐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