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软件是距离云, 数字化, AI最近的, 当然也是网络安全和用户隐私风险最高的领域, 按照公司要求,通过变革形成一套适应上述变化的流程、组织与考核机制, 个人建议还要有一个可持续的架构, 以及面向于实践的数字运营扎实体系方法与能力,这个运营应该是Devops的方式,应该是人人SRE的能力生态,应该是未来可以架构在云上的安全的产业生态.
顶! 老板这封信写出了所有优秀的、高质量的软件产品应该也必须具备的特质!
个人认为如下的几点也应该有所改变才行:
1、理想和文化:人如果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公司也一样。现在不管我们愿意与否,整个世界、整个数字化时代都在推着、逼着我们必须要更加重视软件、加码软件,只有这样才有未来。所以我们公司在理想和软件文化的塑造、宣传、传承等方面应该要有所动作,不能从市场一线到研发、从高层到基层、从预研到产品开发都还在更多的讲“盒子”讲“管道”。其实盒子和管道肯定要搞,但是软件也更应该搞。
2、人和团队:不管有什么样的理想,到最后去实现它的一定是人!所以更应该要对人进行关注,特别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攻城狮”!世界上伟大的IT公司、伟大的IT产品很多都是一些怪才、偏执狂搞成的,所以在我们公司也要给这些人能够发挥的空间和生存的土壤,不然全部一堆幼儿园的乖孩子是搞不出好产品的。牛逼的产品都是有牛逼的人带头搞定的,我司经常存在的现象是:一堆高端专家聚在一起就是搞不出产品,一直在开会探讨,但是就出不来东西,为何?因为大家都不想手粘泥的去干!为何不想手粘泥?因为这活确实很辛苦!好产品都是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时间、压力、加班甚至通宵等等才能够可能走向成功的。另外,有些产品和团队,牛逼的人走了或调整,对应的产品和团队很快也就塌了。李云龙、肖占武式的团队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搭建起来的,没有带头冲锋、敢打敢拼、舍生忘死、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的leader,不经过身经百战的锤炼,是组建培养不出所向无敌的优秀的团队的。现在看看,我们的研发体系有多少真正的领导还在两脚粘泥的带领兄弟们带头干?有多少领导是处在长期的舒适区?
3、技术&氛围:记得10年前那时候还有一种浓厚的技术氛围,老大们还经常和兄弟们一起讨论技术、搞代码、互相搞些新技术的学习探讨、带头冲锋陷阵定位问题、一起通宵上线版本等等,现在呢? 只要当个小leader,自己都趾高气昂的找不着北了,就更不要想着能够沉下心来搞代码和质量了,基本上都是在拉通对齐端到端。现在基层的都在如何想着如何给自己的绩效上贴金加银、都在想着如何搞亮点保绩效,中高层的就在想着如何搞胶片、搞汇报、搞关系,哪里还有所谓的沉下心的成就客户、脚踏实地、凭实力说话、敢讲真话想听真话的认真务实的技术氛围?要想搞好软件,真的要回归原来的技术氛围!
4、考核及应用:这个事情也相当重要,研发体系的考核真不适合强制比例要求,考核的应用也真心不应该拉那么大的差距,考核规则也应该匹配的进行优化,向着如何能够调动绝大多数的主观能动性来。现在基层研发主管的权利太大,特别是对绩效考核及应用上,在制定PBC期间,其实已经就决定了很多人的绩效是处于什么水平了。如果基层的软件工程师都在想着如何提升自己的绩效,如何让自己的绩效能够有亮点,如何让自己考评不处于劣势,如何不让自己被末尾淘汰等等,还哪有精力和动力来脚踏实地的写好代码、测试好代码呢? 为了自己的职级、奖金、工资能够不被和谐等,那只能要花精力搞好周边关系、搞好上下级关系等等,真正牛逼的攻城狮有几个人愿意或喜欢做这样的事情呢?研发体系内一碗水能够真正基本端平的主管,又能有多少呢?
最后,个人认为软件工程能力也不能极左极右,其实老板说的这些软件工程能力的部分,基本上研发体系都在做,只是面向为来、面向云化、智能化的场景,当前做的力度、深度、广度远远不够,根本无法满足现在和未来的场景及要求,这是一次极度的大挑战,但同时也是我们研发体系的涅槃重生的机会。所以个人认为还是务实扎实稳步推进为好,千万不要搞到基层又变成一阵风了,研发基层环境真心不适合否定过去、否定一切、顾此失彼的重建新秩序的那样瞎折腾。
一号文件,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过去一百年来,世界上许多成功的公司都因不能适应变化而倒下。要适应外部变化,唯有自我进化,我们必须保持开放和持续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