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你这个问题太高深了。。
20世纪初,物理学天空只有两多乌云。
21世纪初,物理学世界太多的未知了。
谁要是能把对引力的理解再深入一步,那可不仅仅是诺贝尔奖能覆盖的。
话说回来。还是实实在在回答问题,除了引力,其它力基本上通过标准模型可以解释了。
就是通过玻色子交换,可以解释大部分力学现象,除了引力。
引力,在广义相对论的解释,是时空弯曲导致的“错觉”。也就是它本不存在,但由于质量的存在弯曲了周边的时空,
形成时空几何“翘曲”,形成互相吸引的现象。关键是这一解释,完美地匹配了很多观测结果,直到在更大的宇宙结构上无法自圆其说。
大家可能知道了,这就是“暗物质”来历,也就是实在解释不了更高时空维度的观测现象,物理学家只好把它们统统背锅到暗物质上。
关键还是暗物质的量级是普通物质5倍。人类太Naive,对于更大和更小的宇宙理解,纯粹是进入了玄学领域。搞不明白,就找个概念背锅。
比如“弦理论”,纯粹是为了把力统一,然后靠计算来拼出来的,别说,这套理论还是自洽的,能自圆其说,就是不能说它存在或者不存在。
这可是人类最聪明的智慧给出来的答案,可不是随便说说。随便哪个概念背后都是世界顶级大学教授倾注一生的研究结论。
为啥?因为物理学发展,已经到了任何理论的变更都需要极大的投注,比如你要证明或证伪“弦理论”,需要造的对撞机比当前最大的能级还要多几个数量级,长度比地球周长还要长。。大概如此,现在很微小的基础理论发现,伴随的投注都是巨大的。比如引力波探测,仅仅是证明了一个理论的附带猜想,就迅速拿了诺贝尔奖,因为在基础领域的进展实在太难太难了。
所以说杨振宁(在世的最牛物理大师) 说“盛宴已过”,人类要做好准备,基础理论领域,未来500年都不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而黑洞,是影响不了引力的,黑洞破坏了绝大部分物理常识,唯独引力可以完整地传递出来。
引力波之前的所有人类观察宇宙的手段,都可以归结于电磁波探测。
引力波探测是近年兴起的热门领域,因为随着更多的观测结果,希望有可能从数据中翘出一点引力的秘密。
如果有一天,某天才能有一个更基本的公式,把引力理解更进一步,那么去送一个人去月球的成本可能就不是现在的几百亿美元,倾举国之力,而可能就是几十美元。那样的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可以想象是得有多丰富。
最后说点跟我司有关的,大量的天文观测、或者物理观测实验产生的数据是海量的。最近科学家们花了一年多,洗了一张黑洞的照片,背后是成百上千T的数据处理。换言之,我司对于基础理论应该更加倾注。因为我们可以向各个研究机构推荐购买更多的华为存储、服务器、网络设备。更好地支持各类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也期待未来某天才是基于我司的设备数据最终塑造未知世界之桥。
基础理论研究,与我们大有关系。
现在的理论研究是极为枯燥的,几乎就是 想法——建实验设备——观测——收集分析数据——证明或证伪想法。
这一个过程中,华为的设备其实是大有用武之地的,比如人工智能算法,很大量的数据靠人去分析,几乎不可能。
比如存储和网络设备,大量的数据入库。所以跟学校、研究机构保持好合作关系非常重要。
记得有个广告,就是在欧洲最大对撞机做背景,华为的设备支撑了上帝粒子的发现。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营销方式。
本人是个物理爱好者,从接触物理学起,就一直是班上的物理课代表到大学,物理成绩也是同届里排的上号的。
真实兴趣吧,对最前沿的任何微小发现都有兴趣。
科学解释不了“出世”的问题,或者说在科学领域,只有观察到的、能验证且重复出现验证的才能称为科学。
测不准的本质,就是人择问题。其实跟我们宏观经济学的“反身性”哲学思路一样。
然而,测不准 就是科学。 如果将来科学发现转世轮回是确实存在的呢?科学和宗教边界就会模糊了。
能证伪的才是科学。
人类的知识很多? No.no.no... 人类是无知的,这才是事实。
比如说,欧拉公式,每次看到这个公式,总是惊奇于 这个。即使现在已有的知识,一个人一生能接触到的也仅仅是细枝末节的 一点点。
尽管你读书读到博士,也就是知道一点点知识。 所以,....
所以 ,AI 才是未来。人工智能才是保障将来人类社会进一步繁荣的基础。
轮回转世,这种纯宗教的概念,万一、万一被科学观测到了,那么这件事情要引起的震撼该有多大。
不要说不可能,在未知面前,人类都没有说不可能的资格。
π
现在还是兢兢业业地通过超级计算机来算这个数字,据说已经到小数点后30多亿位了。。
有一个问题,地球上的π值,跟100亿光年之外的某个空间的星球上的 π 是一样的吗? 这是一个问题。
凭什么就坚定认为我们看到的数据就适合于遥远的空间?仅仅是因为天文观测吗?
如果观测仅仅就是为了想让我们看到我们想要的某些现象?如水瓶中的金鱼,看见扭曲的空间一样,这就是真的宇宙吗?
最近有些研究成果表明,某些星系的精细结构常数不是地球上的1/137 ,而科学家们简单把这个观测结果背锅到暗物质上。
哦,暗物质又是什么?暗物质跟一个世纪前的以太一样,都是创造出来解释观测现象的。
暗物质只是流行的一种说法,如果用修正过的广义相对论,其实也是可以解释一些星系现象的。
只是广义相对论在我们的空间太成功了,人们更愿意相信是暗物质,而不是之前的理论出了问题。
现在科学前沿的一点点问题,都可以问倒一堆大学物理教授_(:з」∠
好吧,回过头来,锦屏下面的暗物质探测实验室,每天都收集上数千万次的疑似暗物质碰撞引起的闪光现象。
研究者就是从这堆枯燥的数据中层层筛选,来确认是否有一次是真正的暗物质接触,然而至今结果为0.
不过二期马上就要扩建了,海量的数据和处理过程,靠人计算是绝不可能的,所以有大量ICT的投资,
存储、服务器、网络设备需求大大的,所以关心基础研究,就是关心我们的市场拓展。
万一哪天真逮住了暗物质粒子,背后的广告就是华为最好的营销宣传。
π值(欧式空间中圆的周长和半径的比值)是纯理论推导值,因此100亿光年之外,黑洞附近,其它宇宙,这个值应该是一样的。
但现实中圆的周长和半径的比值,这个可以明确的告诉你,绝对不等于π。原因很简单,现实空间不是欧式空间,存在一定的曲率。很多人把现实空间中圆的周长和半径当做π,这个是错误的,pi常量来自数学,不是物理,无需考虑现实情况。
至于精细结构常数,你从哪个权威点的期刊论文中看到不同的地方这个值不同了?具体是哪个物理常数不同导致的?一些民间传言不能当真的。
有点意思。π这个数值非常吸引人,H区的路口就有一个π雕像。
现实宇宙空间中,任何一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时空扭曲。而精细结构常数,在宇宙的不同时期是不同的,100亿年前的值同今天的值是有差距的,也就是说我们天文观测到100亿光年外的值跟当前值不一致。天文观察到某些星系的该值之间有差异,为此有可能成为通向暗物质理论研究的某个桥梁,《科学美国人》某期有介绍。
这种事情没有什么好传言的,人们喜欢传两宋离啊结啊这种事,对于这种名字都不清楚的东西,几乎没什么传言。
这个数值,背景是什么,现代物理都没有搞清楚。。而至于星际结构的理论,人类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比如最近人们才发现银河系结构有翘曲和孔洞,这东西观察到了。怎么解释,还不知道。
人类社会这么小,有没有可能是像金鱼一样是被装在一个“瓶子”里。所以我们看到的、观测到的任何现象,都是被扭曲的,都是看到想让你看到的一面。现代物理理论解释不了的现象太多,
往大处讲“人择原理”有没有成为最终科学理论的基石。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已经同哲学、同神学快混起来了。
牛顿到了晚年成了虔诚的神教员;拉努马金这人睡一觉就能写下一堆不知所云的数学公式,然后告诉大家这是神告诉他的。
人类的理解能力,都是基于客观观测和自己的理论计算,这套形而上学的方法论,真心就是真相本身?
或者说,世界的呈现就是呈现出我们脑海里想要它呈现的样子;之外的,我们不理解,也不会呈现给我们看。
蚂蚁能理解我们世界的丰富多彩吗?它只能理解世界呈现给它们的样子,而且不论世界怎么变化,它理解的世界都不会变化。
换言之,人类理解哪些图景,就是广袤的真空间,点缀着大量不同“球球”构造的宇宙。我们就呆在其中一粒灰尘上,事实真是如此吗?
最近有一种暗物质理论,指出暗物质粒子可以有 星球 那么大。哦,那怪不得我们探测不到它们,因为我们以为实验室里可以撞出来它们。。而实际上,可能地球在宇宙空间游荡,想撞上一个暗物质粒子就跟猜彩票一样。那这样的研究有没有意义?有
暗物质有可能是导致几千万年前恐龙灭绝的幕后推手,如果地球下一次遇到它们的引力扰动,可能就会遭遇频繁的小行星撞击。而一般情况下,地球在“清洁”的宇宙空间中游荡,由于木星的吸尘器作用,几乎不可能撞上这样的大运。如果撞上了呢?那就是人类世界的好日子结束了。以后地球上的生物要在地质层中找“人类世”了,跟我们找白垩纪那样。
暗物质有可能是导致几千万年前恐龙灭绝的幕后推手 -- 别说灭绝恐龙,就是灭绝一个星球一个星系,常规方式多的是,也不需要动用暗物质啊
我们所理解的世界是依赖于 人类的感官探测器+大脑处理器, 但探测器是有限度的,大脑也处理不了探测不到的信息和图像。同样一组二进制数据,不同的处理器展现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有可能是一段音乐,也有可能是一幅图像
人类智慧水平连认识宇宙的基本认识还远远达不到。
上面这句话,有感于最新的一个研究成果,光的轨道有角动量。也就是光实际不是直线传播的,而是有极微小的旋转。
简言之,就是光子是转圈圈往前传播的。光的自旋角动量是最近才发现的,应用成果未知。当然科学发现都是这样。
再说一点:真空。真空是“真空”的吗?起码现代物理认可真空至少有量子涨落。但是实际上真空可不是一般地有学问。
真空中有暗能量。暗能量有多大?它能克服整个宇宙的引力,推动各个星系以超光速来膨胀。。
换言之,如果有一天,人类明白了真空的进一步真相。我们可以随便在某个空间点,打开获得现在不可想象的推进能量,实现星际旅行。
哦,还要说一下,按照现在人类的知识理论,星际旅行根本就是个伪科学,在广义相对论的时空里是绝不可能的事。
就在几百年前,那时的人们认为空气就是空的,什么也没有,所以叫“空气”嘛。直到最近才发现,原来空气里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及大量惰性气体。原来空气还是这么有料的。。。哦,那真空呢?
有没有牛人一起讨论下 香农定理。
关于信道极限同白噪声的深度关系解释。我理解这是建立在更基本的光速不变原理上的基础信息理论。
兄弟,看好你,你对物理学的理解甩我们大多数人几条街
愿闻其详
转述一些网上内容,不是瞎传言,理论知识,其实还是挺廉价的,只要你愿意去了解:
香农定理给出了信道信息传送速率的上限(比特每秒)和信道信噪比及带宽的关系。
香农定理可以解释现代各种无线制式由于带宽不同,所支持的单载波最大吞吐量的不同。
在有随机热噪声的信道上传输数据信号时,信道容量Rmax与信道带宽W,信噪比S/N关系为:
Rmax=W*log2(1+S/N)。
注意这里的log2是以2为底的对数。
“有线的资源是无限的,而无线的资源却是有限的。”无线信道并不是可以任意增加传送信息的速率,它受其固有规律的制约,就像城市道路上的车一样不能想开多快就开多快,还受到道路宽度、其他车辆数量等因素影响。这个规律就是香农定理。
香农定理用来求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即信道容量,当通过信道的信号速率超过香农定理的信道容量时,误码率显著提高,信息质量严重下降。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信道容量只是理论上可以达到的极限,实际如何达到,该定理不能说明。剩下就交给编码规则,也就是我们的数学家去创新了。
你这是已有知识,感兴趣你说的跟光速不变什么关系?
You Know Nothing.
对于趴在某粒微尘上的人类世界,用这句影视台词来形容是百分恰当的。
对物质的形态,人类倾其一生研究关注的就是固态、液态、气态。。其实,这些才是物质的极端形态,在极端环境、少量局部下产生的。
放眼宇宙,物质的形态,起码是也应该是可见物质的等离子态啊,可人类的水平倾其所有,连最基本最常见的物质聚变性质都没有搞清楚。
而不用说波色凝聚态、暗物质态、等等,其它形态的各种性质,怎么运用更谈不上。
比如说,人类搞了几十年的信息技术,也仅就展现出对电子有控制能力。而物质基本粒子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中微子。。。
人类最自满的时刻是什么时候,100多年前,那时还号称只有两朵乌云。现在呢?漫天都是未知的乌云。
既以此赠给现代物理理论研究:
We Knew Noting at All
喜欢了解一些物理学知识,纯粹是个人兴趣,有时候看一些物理学会期刊或者中科院物理所的文章,认可并转述其中一些深度观点。
纯个人兴趣讨论。
上帝开个玩笑,还真就当真了。
人类本质内心深处,就是一种偷窥狂,总是想看到更大、更小的世界规律。
往小处看,人类现在可以直接可以窥视到原子长啥样了。对于我们来说,原子够小了,但是要了解更深度的规律,原子太大了;;
于是人们要继续想往里面看,结果遇到了“测不准原理”,这个玩笑开大了,这不是做不做得到,而是根本不可能做得到。
所以要了解更多的细节,就靠对撞机,撞出来啥粒子就算啥。至于里面到底是个什么原理和结构,没错,靠猜。
这里最成功的是标准模型。 标准模型有多牛,任何实验观测前,通过计算出来的结果同实验结果几乎无异,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
So, 它是被冠为有史以来最精准的物理理论,没有之一。 也就是它比我们熟知的 F=ma 公式还要准确。依托于它拿到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拿到手软,但是标准模型本身,是没有拿诺贝尔奖的。 哪些加速器捕捉到的,实实在在发现的粒子,都可以拿诺贝尔奖。而完美预测它们的理论永远与奖金无关。 跟相对论一样,它就是一个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理论。 而且连发明它的人都承认该理论不完备。。其实大多理论形成过程都是“ 观测- 猜测+构想- 预见- 反复验证- 确立”过程中出来的。
没错,比如超导领域,有没有令人信服的超导理论,没有,如果有,室温超导体早就造出来了。大家都是试验试验再实验,逮到一个是一个,最近的"魔角"现象,通过两层石墨烯转置形成特定角度就可以产生超导现象,这可是有冲击下一个诺贝尔奖实力的发现。然而,背后的超导理论呢,一直是在瞎猜的状态。所以呢? 要挑战的是不是科学发现本身,而是发现科学理论的过程,就不够硬。
我们的科学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 观测- 猜测+构想- 预见- 反复验证- 确立”。
人类科学的发现,其实过程就是撞见一个是一个。真正懂理论推导过程的,都在学校教新学生了,而发现它们的大拿都是像牛顿那样,被苹果砸了一下,思考一些莫名其妙的傻瓜问题。。偶尔,就成为一代宗师了。 忍住别笑,弱力的宇称不守恒,就是靠质疑,全靠蒙的。。。
往大处看,“宇宙给我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我们的大师完全解释不了更大的一点现象,人类往地球外窥视过程,就是一个一再否定自己的过程。就问最傻的问题:夜晚天空为什么是黑的?这问题够许多科学家们忙活一辈子了。你以为宇宙长什么样?是广袤的空间中点缀着无数类似银河系这样的图景吗?no, 宇宙真相就像是人类的神经细胞,暗物质是宇宙的基本结构,所有的恒星、星系都是挂在暗物质结构上的,形成脉络分明的空间结构。对于这么明显的构成的基础:暗物质,我们一无所获,一无所知。
我们小时候听说过:“自然界厌恶真空。” 完全胡扯, 自然界厌恶的不是真空,厌恶的就是物质本身。
真空自然就会生成更大的真空,加速推离所有的物质,直到万物俱寂。。真空产生的暗能量具有奇怪的特性,它不是四大基本作用的任何一个,却能比任何一个更能推动宇宙加速膨胀。推动遥远的星系,更加远离我们的视野。换言之,当下现在就是人类探索宇宙的最佳时机,我们的后代不会比我们现在看得到更远的星系,也不会比我们看到更多的星系。哪些被暗能量推离的物质,永远地,一去不复返、不可逆地离开了我们的视野。真空的暗能量均匀地渗透到所有的空间,一刻不停地塑造着一个 将会变得 越来越黑的夜晚星空。
所以呢,如果要想看到美丽的星空,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刻,以后每时每刻,我们只会变得更加孤独。
对于酒,能喝与喜欢喝,是两类
对于知识,是纯喜欢,而不是懂得多。即使懂得再多,也不多。
看来内部纯理论爱好的同事不多啊。
说点诙谐的话,理论突破要靠脑洞,这是从人类科学知识体系建立之始就注定的。
按部就班地思考,永远就只能去教授学生知识,而不会打破现有的理论架构。
砸向牛顿的苹果就暗喻了这个必然的结果。
上个世纪初,如果大家只要质疑一下宇称守恒,可能拿诺贝尔奖的就不是杨振宁。能验证弱力不守恒的潜在理论水平的人,大把地在。
拿诺贝尔奖也不需要你要有多高的理论知识造诣。搞弦论、或者膜论的人,他们的理论学术水平在这个星球上是顶尖地存在,然而他们注定与诺贝尔奖无缘。
拿诺贝尔奖的就是大学里几个学渣,在寝室里没事做时候,用透明胶粘铅笔灰,沾着沾着就发现了石墨烯。然后发现这玩意有些莫名其妙的特性,诺奖就落地了。这事谁都能做啊 ,咋就没这个脑洞呢?
进一步,两层石墨烯转置11度,就形成超导特性,这玩意也只有实在无聊时转圈圈,结果就搞成了大事情,下一个潜在诺奖候选人已经内定了。。这事情大家谁都可以做啊,咋就没想到呢?
这反映出一个现象,诺贝尔奖需要的科学理论含量越来越低。科学突破仅仅需要脑洞和撞大运,而并不需要你具有多么顶尖的学术水平。
其实,人类本身的科学理论水平就不高。打个比方,现在锦屏搞暗物质探测验证的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理论水平基本就是本科生水平,也不需要更高,但是万一哪天真逮住了暗物质粒子呢?这就是重量级的诺贝尔奖。 但是这个团队的科学理论水平能比那些藤校里搞弦理论研究的水平高吗?
另外开个帖子,说说费米悖论。
不知道在100年内,外星球存在生命是否能得到证实或者证伪,无论哪一个是结果,都将是对人类世界观的极大震撼。
别试图搞懂引力。
引力是什么?这是21世纪最前沿的理论科学研究发出的问题,能用儿童书上的内容就能解答的回答,太儿戏了。
还不如先搞懂暗物质是什么?在前沿科学中,暗物质是最有可能在21世纪获得解答的问题。
其研究背后是国家力量的支持,比如发射悟空卫星,找一些子虚乌有的粒子,几年的轨道飞行,积累了大量的观测数据,这些数据的处理会有大量的ICT设备投资。这些就是公司要发掘的销售机会点。
引力常数,G值是多少?是恒定的吗?G值背后的科学规则在哪里?回答不了,我学物理时,喜欢这样问问题,结果问倒了学校所有的老师,
就是杨振宁也回答不了上面的问题。
有才啊!你开一个ESPACE群吧,给我们一线码农摸鱼的时候普及一下前沿物理学
我们在一线天天与客户打交道,觉得可以邀请大盗阿里巴巴来与客户交流交流,效果一定不错
纯个人兴趣讨论,前面说的大小玩笑大家看懂了没? 我们 这个宇宙太有趣了:
进入微观层面,遇到了测不准,主观测量决定客观事实,背后的逻辑跟宏观经济学的“反身性”异曲同工。也注定了它们都进入了“玄学”的境界。感慨中文的博大精深,现在的理论研究最前沿是“弦论”,“弦“与”玄”。。。
进入宏观层面,暗能量是个大玩笑。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如果要研究宏观宇宙世界,“现在”永远是最佳的时刻,以后的人类可观测的星系星际物质会越来越少、看到的宇宙也会越来越空。那些未知宇宙正在以超光速远离人类的视界,永远永恒未知了。如果人类现在没搞懂,以后是越来越没有机会搞懂。。。。。Over,明白了?
人类的理论研究就从这两个层面被锁死了,如同光速的限定那样。我们对宇宙 只可能 就理解到这个程度了。。
就是这个水平上,其实还是有很多地方的科学技术可以发掘,这也是另一个兴趣点:人类学-医学-生物学。
就该帖子最后聊一聊科学思想问题。引子:双缝思想实验
这个实验经常叫思想实验,不是简单的科学实验,因它本身揭示的是量子世界诡异的无法测量问题。
无法测量意味着,我们对底层世界的研究理论,哲学意义上讲,现在和将来就是 蒙。
人类对物理世界的了解,理论大牛的几位,绝对是思想世界的大神:
牛顿。
他那本书叫什么名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西方文明之后吊打其它文明 300年至今,就是因它的出现。
是一种全新的重新认识世界的思想。 对比中国几千年,早就知道勾股定理、圆周率,然后呢?没有出现能影响至今的思想思维的巨著。
(别谈孔老统治之道,我是说科学。。)
读得懂牛顿著作的十分之一,就足以秒扁中国历代圣贤的演算造诣。。他带来了人类认识万物的全新视角、重新定义了人类所见的任何物质世界。把任何所遇到的运动现象,都用数学原理串接起来,用物理演算加以推导和精密验证,西方文明的后续姿态,不再是玄而又玄地靠占卜,而是认真地拿笔计算abc值 和 精确地推演设计,打开的是一个全新看待世界的视角。
如果再往前看,从古希腊实证哲学到牛顿这里的集大成,就能看出西方人对于特立独行思维的偏执和笃定精神。
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是有文化基因的,西方创新意识,也是有冒险基因的。。。
So, 真的明白这些,就是极为赞同老板对于“自主创新”的意见:如果是观点,赞同;如果是行动,反对。。。
爱因斯坦。
说到科学总是绕不开他,真能理解到爱老深邃公式背后的思想意义吗?在他之前称为古典,包括牛顿、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尔等等都在传统理论大厦建成中做了奠基。然而观测现象不时地揭示某些“意想不到的”可能,绝对时空观到相对时空观的变化,就是人类世界观的革命。通过洛伦兹变换变换,结果就换出来,质量和能量等效的结果。就像傅里叶变换变换,时域和频域的信息可以转换那样。
“物质”这个基本概念被动摇了;时间和空间可以转换,“时间”这个如此基本的社会观点被重新定义了,这些基本思想重整后,大家转变到去客观地思考真实世界。而不是被眼前常识所见来左右判断。
薛定谔。
用这个人代表量子理论吧。他所代表的这一批人,其实从思想上就整明白一件事:客观世界,不存在的。
爱因斯坦本人也是为量子理论做个奠基性的贡献,而他本人,不愿意接受这个量子世界的事实。因为爱老思想的根本,就是 因果论。
宇宙时空有最高速度的限制,就是束缚了因果传递的速度极限,而不会让 反因果的世界出现。
然而,量子世界,就是反因果的。数学上用波函数的坍缩来形容客观世界,这就是思想上的巨浪,谁能想得到,然而这就是事实。
平行宇宙,多维世界等等,本质上,就是从这个科学思想上生根发芽。
附带说一下,量子理论是最成功的物理学理论,我们几十年ICT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革命性的进步,就是源自于这些100多年科学家门在量子世界的各种理论建树。
诺特。
她这里可以视为近代物理和现代物理的分界点了。前面说的爱因斯坦的思想,极为关键的一个假设是:同样的物理定律,转变一个时空、转换一个参照系,同样适用。好好品味这句话,大家会不会问really? 科学工作者告诉大家 REALLY ! 也就说我们这里的F=ma ,在100亿光年处的某个不知名的宇宙角落,F还是=ma。。这玩意的背后思想就是 对称性。 广义相对论、质量守恒等等各类物理定律,都可以通过对称性推导出,满足对称性的理论,以至于所有科学工作者都潜意识里坚信 对称性,就是宇宙的终极规律。尽管事实有弱力的不对称性,那也只是在 更广阔的自然 对称性底座上的局部特征。 对称性,这个词语符合大众的所见、审美。
庞加莱。
三体问题,不是小说。人类所有的科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一旦放在3个以上物体的研究上很快就完全失控、不灵了。(“三生万物:)”)
也就是我们的所有思想假设都是在一个封闭的、理想的盒子环境中推测出来的。然而现实世界可远远不是理想的思想实验环境。
不可预测性,这才是真实的自然世界! 混沌,就是这么来的。说到混沌,总是跟分形研究放在一起,分形又是来自于一个古老童谣的算术队列。扯远了。
真实的世界,比如气候,比如大气、洋流活动,甚至股市、经济金融领域,根本就不可预测!
如果按照列祖科学大神的理论造诣,那么未来世界就会原原本本计算出来,倘若我们的算力够的话。然而事实是,只要稍微多一个变量,事情复杂度就会呈指数级攀升。结果就会 跳变,而不是可预测的线性变化!
到这里叹口气,若不如此,什么都是在命定之中,现实世界是不是就会变得无趣。
说那么多,人类现在研究世界的基本科学方法,就是 观察——归纳——预测——验证——反复验证“证实”的过程。
这一过程,仔细想想,逻辑上完备吗?
别说爱因斯坦因果论,自己想象就能出大作的话。爱老所有理论的核心基础,就是逻辑上不够完备的假设。
而量子理论,则完全是从实证主义归纳出来的一套理论。出发点就是时空的不连续性,像普朗克研究着就发现,除非假想世界由量子组成,否则无法解释观测现象。假想着、假想着,随着更多青年才俊的加入,量子理论就构筑出来了。
科学就是这样。。。
如果有一天,天文观测发现宇宙不再膨胀,而是转为收缩。放心,很快各种科学理论解释就会汗牛充栋起来,反正以前的理论解释不了宇宙膨胀,以后的理论也想着法子解释宇宙收缩。
任何科学的理论,仅仅就是理论。
再结合前面说的宇宙开的大玩笑,暗能量推动着宇宙超光速膨胀,就算我们未来可以搞成一套理论,完美解释可观测宇宙内的一切现象?那在可观测宇宙之外呢?能匹配得上吗?。。
后记,
读小学时,课本上说可控核聚变50年后就会实现,现在还是说50年。这个项目耗掉了一代又一代的博士、教授、各类科学界的英才。如果他们来华为贡献聪明才智和青春,相信他们能拿到的收入,获得的级别不在这些二级主管、一级主管之下、甚至很多的嘴总都在那里默默地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
科学工作就是这样,为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科学的精神。
公司里、大众其实很少关注科学的话题。大家兴趣更多的是钱、生钱、升迁、明星、名车。。。
科学家,很多科学家一生就做一件事,甚至什么都没有做。前面说的这些理论大家都听得懂,其中每句话、每个词后面就是一群人终生的结晶。科学的精神,不是为了名,不是为了利,仅仅就是追求内心的一种答案。俄罗斯有些数学家,搞出来很重要的成果,也没有要求奖金或名誉,对于他们,只要购买黑面包就可以了。没错,这就是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执着。
邓稼先、于敏。。。他们都是时代顶尖才智的人,他们的奉献是为了名呢,还是为了利。
所以,我总是觉得我们的HR不专业,以为发钱就促进大家卖力。
其实做不到,所以老板前些时候说精神激励,有些激励是花很少成本,但花了不少心思,又很有意义的。
相反就是花了钱,却没有花心思, 员工拿到钱了,心里其实也是一个 不安。
比如说,有些在岗位做了3年、5年、10年的老同事,每个阶段发个不同的肩章,或者精美鼠标都行。精神激励的意义在这里。
比如说,有些项目快结束了,给项目组出差兄弟们发一个纪念册、有本地意义的纪念品,相信这些人回去后,会放在桌子上,平时看着就有劲干活。可是我们的HR没这么做。
多给钱?给了谁,给多少,其实大家也不知道。所以精神激励,这点HR没有用起来。
这些年看得出来,公司基础文化有些被组织氛围冲淡了,以前文化产生的精神激励效果,这股精气神是很重要的。
话说回来,谈谈对公司战略有用的思想:任何商业增长的极限,是物理定律。
说大家耳熟能详的“摩尔定律”,它不是物理定律,但它是最成功的芯片(ICT信息产业)的商业规律。
在这个规律影响时期,市场总是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多的服务,它背地里推动这片依赖于它的产业欣欣向荣发展几十年。
然而到了3、5nm水平上,不仅设备投资边际效应减少,而且直接触碰到终极量子领域的测不准问题。
这也是近年来关于量子计算兴起的原因之一。后面没有进一步的科学理论创新,这片产业将不可逆地进入夕阳。
等中国把芯片产业拿下,芯片价格白菜化后,ICT领域唯一还能繁荣起来的,就是应用领域,后面只能 玩 软件、玩 数据、玩 AI。。
所以大家要看到战略方向。
在无线通信领域,香农定理是绕不过的,因为它揭示信道传递信息的极限速率,也就是人类能挖掘无线传输数据的极限。
通过各种编码规则,可以把无线信号调制成计算机能理解的0/1数据。一直以来的传输速率提升,背后就是编码效率、芯片速率、天线技术的进步。挖掘到一定程度,就会碰到物理学的天花板,再无更新可能。所有传输领域的天花板,就是光速。
所以5G、6G之后还有么有更多G,是个问号?基站可以智能化、微型化,这些改变,就像Intel不断该芯片底层架构一样,还可以促进效率的提升,改一改,可以叫做新一代的G,但是再怎么改,无线传输速率不可能无限提升,传输极限就在那里。20年后的无线市场能继续商业繁荣,靠的是将 无线传输技术渗透融入到生活的各方各面,就像暗能量一样,任何物品都可以拥有无线传输制式。也就是大家说的 物联网。
所以呢,有底层的科学技术认识,就能更清晰地看清楚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
上面这段话翻译出来:
我们能不能搞定量子计算,如果搞不定,那就提前布局大数据、AI、软件应用领域;我们能不能搞定香农定理,提出更牛的信息传输基本规律,如果搞不定,就提前布局物联网。如果没有以上,那么10,20年后的公司业务增长,可以看得到的,必然地雪崩式下滑。
作为科技公司,没有科学技术作为原始动力,那就市面上普通公司一样,无法保持高利润、高增长,对应的组织架构,薪酬规律就要彻底进行重构。而我们还能享有高增长的,看不见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西方公司、西方文明帮人类搞定了那些基础领域内的科学创新,我们直接把成果拿来应用就可以,我们是搭上了 顺风车。
最近总是在强调科学技术、强调教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避无可避,当自己已经是本领域的领头羊时,必然地就要touch理论领域的创新。
如果Intel提出的摩尔定律那样,公司内部的科学理论创新,也是避无可避的。
以后有机会,开个帖子聊聊费米悖论,这话题都上升到哲学程度了。
任何科学背后都是思想,是探索未知世界的方法论。
大家看看前面回帖,其实人类科学最前沿从某种程度上是已经被“锁死”了,无论宏观、微观已经从某种理论上讲,无法获取更大的进步。
现代科学前沿的研究,已经不像100多年前,大家在黑板上讨论的态度。除了一些老古董,现代科学研究就像大家坐在工位上。
引入了大量的计算、人工智能成果。比如说,麻省有一个团队,一直在尝试“修正”广义相对论,他们把大量的模拟参数输入超级计算机,
用电脑模拟星系的自旋运动,希望通过调整或加入某些参数,用电脑模拟出类似星系运动的效果,以此来排除“暗物质”的任何可能性。
这些顶级聪明人,研究方法,说到底就是“蒙”,比如把G值调一调,或者加上某些变量,让电脑中显示的星系运动看上去同观测吻合,
以此来验证即使暗物质不存在下,相对论+ 也可以解释宇宙空间理论。
如果,如果哪天他们万一蒙对了,蒙上了,那就有可能是另一种理论突破。反正暗物质这东西怎么也观测不到。
锦屏下面的实验室,花了大量人力物力也不过就是验证暗物质的一种猜想,如果一直没有观测结果,那所有科研成果也仅仅就是这种猜想被排除而已。现代基础理论的研究,就是这样 举步维艰。
有时候想想,关注这些,有时不如关注人类自身。
人类科技过去100年除了ICT领域,医学、生物学其实也是有长足的发展,而且我认为未来500年,这个领域会继续突飞猛进
既然聊科学,就要聊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思想。
科学研究的一个出发点,就是 观察-归纳-总结-推广-验证
这一套方法被誉为科学之母,也即所有的科学发现、科学总结无不出于此。
仔细想想,这套方法跟“蒙圈”有什么区别呢?
还别说,所有科学发现跟“蒙”都有关系,就跟砸向牛顿的苹果那样,这是科学的隐喻。
万有引力,无非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距离成反比,再加上一个假定的物理常数G,这么伟大的发现就是这样蒙出来的。
相对论,就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加上当时的各类观察现象总结推论,貌似光速是一个固定值,那么当时还很少人质疑下,爱因斯坦确定推导下来,就是质量能量的转化,时间空间的联系。
量子物理,也是从黑体辐射实验观察中来的,只有假定热量是不连续的,才能合理解释观察数据,普朗克就这样奠定了量子物理。
石墨烯,得要是多无聊的人,才会想着拿胶带沾石墨灰,自己怎么就没想到了,这可是诺贝尔级的发现。
说点最近的,为了解释宏观宇宙的运动,美国一些前沿研究就利用超级计算机模拟星系运动,不断去改变广义相对论公式,也就是所谓的
变色龙引力理论。这套理论的出发点就是真实宇宙不是冷冰冰地用一套相对论引力去适配,而是根据实际变化而调整适应不同的变量和参数,
这跟人们的现实感知一致啊,就是宏观经济学的反身性原理,至于成不成功,还要看后面的结果,反正他们就是一直在不停调参数,万一模拟成功且可以复制了,莫不是另一重大发现的前奏。在此之前,我们还是要相信暗物质是宏观宇宙的主要玩家。
哦,上面的科学研究跟“蒙圈”有区别吗?没错,就是在蒙科学公式。
不是我杠,和蒙圈最大的区别就是蒙圈是瞎猜,没有理头的乱猜;而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根据已有的理论基础,然后在去猜一个可能的结果,然后做实验来验证,而不是无厘头的乱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做无意义的验证;而且,有的理论是先看到现象,然后在细细研究,最后得出一个通用的结论,这不就和我们普通人平时做事情的方式一样么??也和程序员解决bug的思路一模一样。
看到奇怪的现象,进一步研究,得出一个普适的理论,这是很正常的思维方式,只不过厉害的人,可能并不是通过奇怪现象来开始,可能是通过自己无意中想象出来的;比如传说中的牛顿被苹果砸中,爱因斯坦思考和光速一起飞行会看到什么,不过这两个传说是不是真的,都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并不是你说的什么“瞎蒙”。
对于大多数情况下,看到一个不能理解的现象,然后细细研究,猜想可能的结果,并不断调整理论,最后得出普适的结论是更普遍,也最容易开始的科学验证方法,想想我们以前做数学题的时候,不正是用的这个方法么?这和“蒙圈”最大的区别就是根据已有的理论然后推导可能的结果,而不是一开始就无厘头乱猜。
这个“蒙圈”本身就是先假想一个理论,然后拿观察结果来验证,多次验证成功后再推广,这在很多科学研究领域,就是基本方法。
像万有引力,就是开脑洞,在当时那个环境下,谁能异想天开到 万物之间皆有引力作用。但是基于这个猜想,解释了大量的天体运行现象,然后推广到万事万物;
像“标准模型”它对吗?它错吗?但是根据它的推论做出来的任何预测,几乎完美地解释了所有的实验观测现象,所以它的理论架构是成功的,但是没有人说它就是对的,可以说它本身就是“蒙”出来的;
倒回来看,万有引力公式也是蒙出来的,无非跟质量、距离再加一个常数,就取得了近乎真理般的成功;
但是广义相对论,公式复杂度就比万有引力提升了一个指数级,唯有建立在更为基本的时空理论假设上,才可能得出那种公式。
蒙圈,没有错,问题是你能“蒙”到那个“圈”里吗?
印度天才数学家 拉马努 -金 ,每天起床都可能写一长串不知所云的算术等式,这可忙坏了数学界的大拿,这些等式,连他本人都没法证明,
但是后来经过很多研究团队多年的证明,大部分都是对的,这就是天才能“跃变思维”的直觉,“蒙” 也是要拼天赋的。
靠线性增长的复杂度去理解更加根本的底层物理规律,人类智慧基本已经走到天花板了。人类大脑算力已经从物理上根本限制人能够理解的宇宙现象水平;
下一步突破一定是来自对于海量数据的分析能力,以及对海量数据进行归纳和创造性思考的人工智能。我们已经接近于成为最后一批自然智人。
开贴了,对科学技术深有兴趣、有骨灰级兴趣的同事可以一同交流。
http://xinsheng.huawei.com/cn/index.php?app=forum&mod=Detail&act=index&id=4363997&p=last#p42873933
本账号自此只在科学技术领域游荡,不做任何其它话题交流。
蹭一下这个帖子的热度。
科学技术近期还是有一些进展的,很多团队花了很大精力就是在做非常简单的事情。
比如:秤光子的静止质量。
这事情,也就只有执着的团队才想得出来。国内高校有团队设计了非常巧妙的秤,来精确称量 光子质量。
按照相对论,光子静止质量必须为0 。一旦不为0 ,哪怕极微小的静止质量都会导致整个物理学大厦各个分支都要重新审视。
别觉得这件事无聊。日本当初就是秤出来 中微子的质量不为0,有几种味就拿了诺贝尔奖。
万一,或者亿分之一,秤出来光子有静止质量呢? 即使这个质量下限极低也很能说明问题,这 影响就大了,绝对的诺贝尔物理奖!
大家不要一开口就不可能。要知道我们的世界本就是不连续的,任何时空现象都有最小单位。我其实很看好这个方向的研究。
一早看到这么陈旧的帖子还有人顶。说说基础研究吧。
数据无价!
这条是带预言性质的结论,现实世界的数据是海量的,我们哪怕只保存其中一点点,就需要天文数字的ICT基础设施投资。
很多数据,看似无关紧要,却是重要研究突破的关键基础,只不过这些数据/数据的深层分析还需要更完善的理论支撑。
这让我想到了 考古学。可能一般人不知道,在考古界,对于古董的一个原则态度 就是不考古、不发掘。
只有在发现考古目标有被破坏的迹象(如盗掘等)才会启动考古程序。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考古界要尽量把目标留给后人,让后人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行价值发掘。
现实世界里已发生的事情,就如同考古目标。数据的价值 对当代人来讲是尽可能要保存下来,这对于未来发掘更有价值的事物打下基础。
任何数据都是有价值的。
只不过,现在我们已经有的技术能够留存的数据仅仅是很少一部分,要留下更多更久的数据,需要存储设备的理论突破。
基于硅基的存储设备有数据存储的理论上限,而且上限不高,更基础的存储设备,需要更新介质、更新理论来实现。
我在这里也蹭一下热点,问一个有关“力”的问题:
按照人的生命周期来看,人在青壮年时期的力气是最大的,恢复能力也是最快的,所以军队中的“千军万马”都是以“青壮年”为主。
为啥在武侠小说里面,越是生命周期末期的老人,武功最高? 什么内力啊、掌力啊……不仅远超于青壮年,而且本来上了年纪后眼睛老花、骨骼脆化容易骨折的弱点,在和青壮年PK的时候根本就不是问题。
那是小说,你也信?什么水上漂,草上飞都是歪歪出来的。
可是,几乎所有的武侠小说都是这种逻辑哦@景行行止
70岁大爷如果打得过30岁的壮汉,靠的是气势。
100岁的如果打飞一群人,不是靠气场,还能靠什么
我咋就突然想起了这么一个段子:
年轻人笑一个练太极的老头,说你的太极拳都是花架子,不管用。老人说“小伙子,别太小看太极拳,不信你用力打我几拳试试?!”
小伙不服气,真的用力狠狠的朝老头擂了几拳,于是……………………小伙子赔了6万@大盗阿里巴巴
如果以武侠构造的世界来看,这个内力是可以理解成一种“物质”的,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所以高手可以年复一年的积累“内力”,最终成为绝世高人。
@笛韵悠悠 @大盗阿里巴巴
其实很多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并产生了一种貌似有理的解释。内力或者法力,实则是人类与微观世界深入交互的一种产物。
要知道,人类思维的本质还没搞清楚,有人猜测是大脑内各神经元分子原子间的某种“量子纠缠”机制,导致了思维。那么基于此人类的思维活动本质上也是在微观层面上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来试图与空间能量建立某种联系,甚至吸收,储存某些能量,也不是不可能。
所谓的“练符”和“修道”便是人类创建出来的与天地能量建立联系的手段,遵循某种规律,变成将能量纳为己用。
时间这东西可以说一说。
时间这东西,严格来讲,不存在的。
宇宙没有时间这个东西,它是我们这类生物感受时空标准、定义自身规律的、印记在DNA中的某种信息方式。
它只是我们的一种感觉,用于指导我们理解世界运行的一种生物度量。
即使按照相对论的严格物理意义,我们完全是可以飞到未来的。
典型如星际穿越的一个场景,在黑洞轨道上呆1小时,地球时间过了14年。如果呆的再久点,我们可以去千万年之后的地球世界,没有毛病。
宇宙里面如此多的星际物质,暗物质同样有引力,可以扭曲时空,如果地球在游荡中撞进暗物质井,大家的时间可以同样被拉长,没有毛病。
至于更进一步的时间理解,要跟引力一样,等着被发掘。
@大盗阿里巴巴 有趣,光子静止质量是0,有动质量,所以两个光子之间是否有引力存在?
粒子只要有质量,就有引力,所以叫万有引力。
引力这东西,太不可思议了,因为它太弱了。。
打个比方,你随便蹲下捡个纸团,你的身体对抗的是纸团和 整个地球的引力。
引力可以穿透维度,这是星际穿越的一句话,别以为它是随便说说,后面是大量的物理公式推断演算出的结果。
引力和时间关系密切,因为引力可扭曲时空。空间瘦一点,时间就会胖一点;空间收缩到一点,时间就是永恒。
@大盗阿里巴巴 @人生如此多艰 大质量物质会扭曲时空,然后经此空间的光线会发生弯曲。这是广义相对论闻名的实验。从这里来看光和大质量物质之间可以认为有引力作用,虽然光子静止质量为零。 这样来说,静止质量为零也受引力作用,从而两个光子间似乎也应该有相互作用。
这里可以考虑一个实验,两个光束靠近对方,能否让对方发生偏转。这里有许多问题。
第一个问题:静止质量为零能否让时空发生弯曲,因为之前广义相对论弯曲光线是通过弯曲时空是实现的。如果能够弯曲,那我认为应该会出现偏转,但是观察到偏转需要光场很强(强大到类似太阳的质量?)。而且这种偏转还有剔除其他作用的影响。很有可能不弯曲时空,光子间也可以作用,发生偏转。
第二个问题,经典电磁理论是满足线性叠加属性的,也就是说两个波干涉后,各自还可以独立传播,相互之间没影响。看来经典理论是认为光之间在自由空间是没相互作用的。(我们先不讨论介质,我们先讨论自由空间的基本问题。)这里又带来两个问题:a在本身是弯曲空间内,假若光子间无相互作用,这个线性叠加属性还成立吗?b在上述两波靠近实验中,一波束很强,让时空发生弯曲了(假设第一个问题我们猜想的是对的)。然后假若两个波相交,线性叠加属性还成立吗。上述线性叠加属性不成立会怎样。 对a问题,我还没查书看,但感觉应该解决了。广义相对论里面电磁波公式解决了吧? 感觉应该还是满足线性叠加原理的吧。对于问题b,是不是我猜想的那样光会改变空间弯曲,还有光之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相互作用。有没有理论研究这个,公式长啥样?
不知道上述问题,是不是有一些自洽理论来做猜想了。感觉实验很难做。以上都是凭感觉写的,有些 兴趣,更希望有业内人士指点一下。
@大盗阿里巴巴 关于你提到的π的问题,你要清楚数学的本质是什么。
数学的本质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和建模,而数学之所以这么有用,是因为数学在客观逻辑上,从底层建筑到上层,都能实现绝对的自洽和客观;从自然数,有理数,无理数,简单加减乘除一直到高等数学的微积分,以及各种复杂公式,每一步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前面的逻辑基础之上的,比如说为什么1+1等于2,为什么数这个概念可以到无穷小和无穷大,这些都是定义,难道真实世界有无穷小无穷大的东西?无理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在真实世界到底对应着什么?
说到底数学这种东西就是个抽象的工具,你也可以按照你自己的方式对这个世界进行抽象建模,只要你逻辑能够自洽,就能慢慢构建起另外一个不一样的数学大厦。
人类创造出了数学作为自己的工具,然后用这些工具来描述和反推现实世界,事实也证明了这套工具确实很有用,爱因斯坦可是利用数学公式推导出了相对论,推出了E = mc^2,而后面的种种实验,也证明了这些公式的正确性(目前而言,也许以后会被推翻或者更微观情况下)
所以对于π,如果宇宙中还有其他智慧生命,他们用的类似于数学的工具,可能会跟我们完全不一样,会是另外一套东西,也许连基本的数,加减乘除都会有很大差异,更不用说高等数学了;所以,目前我们得到的所有常数,π,普朗克常数,万有引力G很大概率都会和其他智慧生命不一样,不一样的体系可能根本就没法比较,不过如果有某种转换关系的话,我想这些常数之间必然存在着某些固定的联系。
这个回答好,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描述,本质是一种语言。不同文明对同一现象在同一条件下的观察结果必然相同,那么描述现象的语言本质也会是相同的,而描述本身的差异难以理解。
我也很期待这些物理常数间的神秘关系,比如引力常数 G, 它本质是一个数、固定的?还是一个公式,还是有什么更进一步的规律,比如是更高维空间的某种物理量映射到了三维空间被观察出来,在已知的四种基本力中,引力是最迷人的那个。它为什么那么小,又为什么无处不在,我不懂,我估计这辈子人类都弄不懂这里的问题。
抽象和建模,这个思想观念非常好。我们现实世界中普遍用的十进制和信息领域的二进制,是使用最广泛且影响深刻的基础数学。
或者是因为人类都有十个手指,十个脚趾,所以人类更愿意采用十进制;
或者是因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是作为承上启下的存在,我们更愿意用二进制;亦或是二操作简单,理解更容易,所以要二;
如果是三进制呢、四进制呢、或者很多学者推荐的 八进制,,
总之,理解现存世界有很多种模式,本应该有,但是因为受制于前面的经验累积,沉淀的历史成本和惯性思维,导致后者很难突破前人的思想,进而产生更本性的理论突破。尤其在因果链传输路径上的领域,因为路径依赖,沉淀价值导致后续突破的边际效用巨减。
所以最终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都将走向那个必然的终局 —— 大停滞
物理学的转折,在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个分水岭,之前的物理大师,通过黑板粉笔,在本子上比划比划,就能把一套惊世骇俗的理论证实。
如今的基础理论创新,靠一个人的智慧,靠大量的经济资助都是十分困难的。现在任何基础理论领域的证明或证伪,都变得非常困难,成本巨大。或者说,人脑无法充分认知和理解更高和更低时空维度的秘密,后面人工智能,大量的信息化投入势必更多。 我甚至不相信人类社会再会出现类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人物,后续的任何创新都是集体创新,是基于大量ICT投资的国家政府投资成果
最后一段说的很好


@大盗阿里巴巴 个人认为不存在什么转折,是近几十年来基础物理学的发展已经停滞不前了
个人感觉不改变教育方式,以后发现新的理论会难于上青天!要学知识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学完基础知识差不多都要一二十年,然后才在现有基础上开疆扩土吧。学习的时间成本太大了!
@那边这边
基础理论的创新和突破都是以随机和意外存在 ,一个公司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未必能有什么收获,所以这应该是国家层面或者甚至整个世界人类层面的事,只有给予自由、健康的学术研究土壤,才能自然生长出来;别说我们公司没有土壤,整个中国也没有土壤;几乎真正有创造性的关键基础理论,都来自国外,这个问题值得深思,仅仅是教育层面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