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哈兄弟姐妹们,在这里发帖,知道会被大家骂,道个歉先。是我自己部门内部缺人,急需补充人力,招聘板块很长时间都没动静,业务不等人。出此下策蹭下帖子热度,还望理解包涵,多谢哈!
我也是手指扎了个类似玻璃的渣,以及好几天了,一直没有去处理,这样不处理会有啥后果?
@水手 疼不疼?我是只要接触就扎得痛,所以就去处理了。你痛的话就赶紧看医生,否则留在皮肤里自行排出会很慢,还担心引起增生,关键是让手的使用很不方便。
@乌溜溜的黑眼珠 不动它感觉不到痛,接触到,尤其压到了就痛,在里面会继续割肉啊。现在在海外出差,处理也很麻烦,只能等到疫情结束回国处理了。
@水手 疫情还要好久,别等。有碘酒吗?忍住,自己动手吧。我看着医生处理的,完全可以自己搞定。
@乌溜溜的黑眼珠 就是硬挑出来吗?长了好几天了,周边都长好了。有啥技巧没?
看楼主说最近读历史人文,推荐几本书可以看看,也是最近自己看了有所感悟的。
我看书比较快,5.1在家,2天看了两本:
1、长安12时辰,小说一般我看的比较快,估计还会再找时间多看几遍。
2、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这两本看完,共同的一个感受就是所谓的盛唐和康乾盛世,对普通的百姓来说,实在是算不上盛世,这里又牵扯出一个大国小民的话题,一直都有争议。
3、第三本是我多年前看过的,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当年专门去香港诚品书店买的这本书,国内还不能出版,主要是通过1949年很多国民党老兵的回忆来给大家呈现1949年很多小民的遭遇。 龙应台的家庭也是1949历史大潮的直接的小主角,所以感受也很深刻。
第3本强烈推荐,不过现在可能去不了香港也很难买到。
两晋南北朝的风云人物(21)——“北魏第一女强人”冯太后
大太监宗爱杀害了太武帝拓跋焘后,假称其暴疾而亡。朝廷欲立三皇子拓跋翰为帝,因宗爱与拓跋翰不和,于是带人杀害了拓跋翰和拥立的大臣,然后立幼皇子拓跋余为帝。宗爱封王,总揽大权。不久拓跋余欲夺回大权,宗爱又杀了拓跋余。宗爱连杀二帝的行为终于暴露,大臣们诛杀宗爱,迎立太武帝皇太孙拓跋濬继位,是为文成帝。
之前,拓跋焘在灭掉北燕后,把北燕公主冯氏罚没宫中为奴。后来冯氏被文成帝看中,立为皇后。不久,文成帝和钩弋夫人生下儿子拓跋弘,拓跋宏被立为太子,按照子贵母死的传统,钩弋夫人被赐死,于是拓跋弘由冯氏抚养长大,真是福祸相依。冯氏对拓跋弘视如己出,百般疼爱。
好景不长,25岁的拓跋濬英年早逝。冯后痛不欲生,欲跳火自尽,被救起。然而这一跳,却让整个朝廷都折服于冯后的勇气,树立了威望。12岁的拓跋弘即位,冯氏作为太后掌权。冯太后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平定乙浑叛乱,稳定了北魏政局。2年后还政于拓跋弘,自己专心抚养孙儿拓跋宏。但献文帝拓跋弘看不惯冯太后宠幸大臣,借机除掉其男宠,引发了与冯太后的斗争。献文帝迫于太后压力禅位于5岁的太子拓跋宏,即后来著名的孝文帝,自己当起了太上皇。但当了太上皇的献文帝权力并没有减弱,反而更得朝臣支持,声望日盛。冯太后担心被害,于是先下手毒杀了献文帝,自己重掌大权,成为太皇太后。冯太后当权期间赏罚分明,力推改革,其男宠李弈、王赫、李冲等都是朝廷股肱之臣,北魏国力蒸蒸日上。冯太后也大力培养孝文帝,让孝文帝成为太和改制的忠实继承者。
490年,49岁的冯太后病死。孝文帝痛不欲生,五日未进食,以国君之礼安葬。
评价冯太后:辅佐三代帝王传承,推动鲜卑汉化改革的奠基人。
两晋南北朝的风云人物(22)——“汉化狂人”孝文帝拓跋宏
一代权后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拓跋宏掌控实权。孝文帝精通儒家经典和孔孟之道,非常认同汉族封建制度,于是通过改革推行汉代官制和汉代礼仪,全盘汉化。孝文帝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改革之君,为鲜卑族融入华夏文明,以及后来的南北一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孝文帝利用南伐之机,迫使群臣同意从山西平城迁都洛阳。随后,从朝堂到乡野,让北朝人全部穿汉服,讲汉语。为了鼓励与汉族通婚,要求所有鲜卑贵族的正妻必须来自汉族大家。为了更彻底的汉化,要求少数民族的姓氏全部改为汉姓,自己首先改名为元宏,独孤姓改为刘姓等等。太子元询不愿意说汉化、穿汉服、思念故都,趁孝文帝在外,发动叛乱,孝文帝平叛后挥泪斩太子,坚定不移的推进汉化改革。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使得从五胡乱华以来的北朝在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各方面都与南朝趋同。
499年,33岁的孝文帝病逝于征战南朝途中。
评价孝文帝:孝文汉化,北魏中兴,流芳千古
两晋南北朝的风云人物(23)——“北魏掘墓人”尔朱荣
孝文帝病逝后,太子元恪即位,其继承父亲遗志,夯实改革。趁着南梁末帝萧宝眷倒行逆施之际,攻伐南梁,极大扩充了北魏边界。即位15年后,33岁的元恪也英年早逝,其子元诩即位,实际上是其皇后胡氏(成为太后)掌握朝政。随着汉化改革的推进,旧地鲜卑人的地位一落千丈,镇守北部边境的以鲜卑为主的六镇军队爆发了六镇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胡族军阀尔朱荣迅速崛起。
胡太后重用宠臣小人,政治腐败,孝明帝元诩极为厌恶,密诏尔朱荣进京,胡太后知道后,毒杀了亲生儿子元诩。尔朱荣怒不可遏,率领大军攻下洛阳,把胡太后和三岁小皇帝扔进了黄河淹死。随后尔朱荣做了一件被千古唾骂的事,他知道自己在朝廷根基尚浅,听亲信进言,要诛杀立威,在新帝元子攸登基典礼上,历数群臣罪状,然后全部斩杀,当场杀死官吏两千多人,无一幸免,史称“河阴之变”。之后尔朱荣完全掌控朝政。尔朱荣准备篡位自立,但连铸四次金人失败,尔朱荣认为天意难违,遂放弃称帝,返回晋阳遥控朝政。尔朱荣作战勇猛,以7千人全歼叛将葛荣的30万军队,后又攻破陈庆之的北伐,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北魏的统一。
尔朱荣逼迫孝庄帝元子攸娶了自己的女儿,密切监视其一举一动。而孝庄帝不愿终日生活在恐惧之中,密谋除掉尔朱荣,第一次,召尔朱荣进宫,因勇气不足放弃了。尔朱荣听说后也不以为意,认为皇上没有这个胆量。第二次,孝庄帝以皇后生子为名,召群臣进宫祝贺,身为外公的尔朱荣不知是计,高兴前来,被孝庄帝诛杀。
评价尔朱荣:北魏王朝的掘墓人,河阴之变,骇人听闻。
两晋南北朝的风云人物(24)——“北齐奠基者”高欢
高欢为出身穷苦的河北汉人,在鲜卑边地长大,受鲜卑文化影响很深。参军之后,辗转成为尔朱荣的手下。尔朱荣死后,其弟尔朱兆接管了尔朱荣的军队,尔朱兆为兄报仇,弑杀了孝庄帝,掌控北魏朝政。当时,六镇降兵被镇压后,仍造反不断,尔朱兆颇为头疼。高欢在酒席上找尔朱兆骗到了六镇降兵的统领权。害怕尔朱兆反悔,高欢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集合了六镇降兵,并借口山西无粮,把部队迁往山东,想脱离尔朱兆独立发展。
尔朱兆回过神来,率军追赶到河边。尔朱兆独自渡河去见高欢,和高欢称兄道弟,歃血为盟,互表信任,第二天尔朱兆让高欢独自渡河前来相见,高欢不肯,至此两家彻底决裂。高欢到山东后,严肃军纪,扩充实力,正式反叛尔朱兆。高欢率领部队向西攻打尔朱兆,经过几次以少胜多的战役,逼得尔朱兆兵败自缢,高欢总览大权。孝武帝不甘大权旁落,密谋除掉高欢,事情失败,双方决裂,后来孝武帝兵败,前往长安投奔宇文泰。高欢另立清河王元善见为帝。至此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高欢把东魏的都城从洛阳前往邺城。
北魏分裂后,东魏和西魏互为死对头,常年攻伐,当时东魏掌握中原富庶之地,国力强盛,西魏相对弱小。但宇文泰治理有方,两魏相争,基本处于均势。
评价高欢:身为汉人,却建立了一个鲜卑国家。
两晋南北朝的风云人物(25)——“江南梦魇”侯景
1)侯景降梁
534年,北魏分裂成宇文泰控制的西魏和高欢控制的东魏,再加上萧衍的南梁,成为“后三国时代”。侯景是羯族人,早期跟随尔朱荣,后投靠高欢,被高欢委以重任,镇守河南六州。但侯景与世子高澄有矛盾,高欢一死,侯景担心被高澄所害,便投靠西魏,西魏宇文泰非常谨慎,名义上接受了侯景,但并不出兵出钱资助侯景。侯景于是又转投了南梁。梁武帝萧衍此时已年老,刚做了一个美梦收复中原,听说侯景来投,认为是梦境应验,于是高兴的接纳了侯景,封侯景为河南王,给与大量钱粮资助,并派出侄儿萧渊明统兵十万支援侯景。
东魏高澄知道侯景反叛后,派出“侯景克星”慕容绍宗带兵讨伐侯景和梁军。侯景深知慕容绍宗的厉害,关门闭战。而萧渊明轻视慕容绍宗,一战而败,全军覆没,自己也被抓到了东魏。不久侯景也被慕容绍宗打败,只剩下800人南逃,慕容绍宗紧追不舍,侯景派人传话给慕容绍宗,说“狡兔死走狗烹,将军应为自己打算”,慕容绍宗一想自己是鲜卑人,灭了侯景会功高盖主,被高澄记恨,觉得侯景说的有理,便放走了侯景。
侯景逃到南梁的寿阳,寿阳守将开始把侯景拒之门外,但侯景怎么说也是御赐的河南王,经人劝说让侯景进城,侯景为了报复,斩杀守将,夺取了寿阳。而萧衍却被侯景片面之词蒙蔽,不仅没有怪罪侯景,反而让侯景以寿阳为根据地进行发展,并给与大量钱粮资助,让侯景获得喘息发展的机会。
2)预谋叛乱
侯景在梁国稳定下来后,想求娶王、谢名门之女,梁武帝嫌其门第不够拒绝了,侯景便小有怀恨。不久,东魏让萧渊明给梁武帝写信,希望两国重归于好,这样可以放归萧渊明。梁武帝非常想念侄儿,也不想再生战事,倾向通好。侯景听说后非常着急,写信给梁武帝说,若两国和好,让臣下如何自处。梁武帝回信安慰让他不要多想,会待他如故。侯景用金银贿赂梁武帝的宠臣朱异,结果朱异收了钱却不说话。侯景为了试探梁武帝的真实想法,于是让人假冒东魏使者给梁武帝带去了一封信,说让梁武帝用侯景交换萧渊明。梁武帝欣然回信应允,说如果东魏早上送回萧渊明,晚上就能把侯景送给东魏。侯景接到回信后,火冒三丈,决意造反。侯景以抵挡东魏为名找梁武帝大肆要钱要粮要兵,暗地里招兵买马积极备战。而梁武帝为了稳住侯景,一味姑息,所有要求全部满足,让侯景迅速壮大起来。同时侯景与梁武帝养子萧正德秘密联络,以为内应。而萧正德原本是梁武帝过继来准备立为太子的,后来梁武帝有了亲生儿子,就没有立萧正德,萧正德因此怀恨在心。随着时间的发展,侯景的反叛之心已经昭然若揭,附近的守军和官员纷纷给梁武帝汇报侯景的动向,但梁武帝不以为意,认为侯景没什么能耐。
2)健康沦陷
经过数月准备,548年,侯景率8000人正式起兵,梁武帝不以为意,派萧纶举大军讨伐。侯景声东击西,绕过梁军主力,只扑健康。梁武帝却让萧正德率水军守长江,萧正德暗地里准备了几十艘大船,帮助侯景的军队渡过长江。在萧正德的帮助下,侯景很快攻下了健康外城。梁武帝退居台城,派太子萧纲总览军务。萧纲让老将军羊侃主持台城防御,严阵以待,一时竟让侯景无法攻克。此时,第一路援军萧纶赶到,攻击侯景有胜有负,不敢再战。第二路援军柳仲礼联合各州勤王兵马10万,攻击侯景,也是有胜有负,不敢再战。各路勤王兵马眼见台城被围,危如累卵,却各自心怀鬼胎,按兵不动。此时台城内部已弹尽粮绝,人肉相食,而侯景也是内外交困,攻不下也退不走。为了争取喘息之机,侯景主动向萧纲讲和,萧纲同意,双方筑高台盟誓。萧纲让城外勤王军后退几十里,让侯景得到了补给,侯景撕毁合约再攻台城,此时老将羊侃去世,萧纲再也无力抵挡。经过5个月的围攻,台城终于沦陷。侯景控制了梁武帝,解散了各路勤王人马。萧家王爷全部归降。而萧正德怨恨侯景没有遵守承诺立自己为帝,想发难,却被侯景勒死,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因梁武帝不合作,侯景饿死了梁武帝,立萧纲为简文帝,还娶了简文帝之女溧阳公主为妻,在健康胁天子令诸侯。
3)战乱平息
550年,湘东王萧绎派大将王僧辩举兵讨伐侯景,而交州刺史陈霸先也率3万兵马反侯景。两相夹击,侯景腹背受敌,愈战愈败。为了提振士气,侯景诛杀简文帝,自立为帝。但战败的形势已不可逆转。552年,王僧辩和陈霸先攻入健康台城,侯景败逃,被部下杀害。侯景的尸首传回健康,被百姓争而食之。历时4年的侯景之乱终于平息。
平息侯景之乱后,萧绎自立为梁元帝,因健康已毁,以荆州江陵为都城。但因离西魏太近,且江陵城无险可守,3年后被西魏攻陷。萧绎焚烧14万卷图书,史称“江陵焚书”,为中华史上文化浩劫之一。萧绎被俘身亡,荆州士族和百姓部分老幼全部被西魏俘虏北上世代为奴,是为一人间惨剧。
侯景之乱让富裕充实的南朝蒙受了空前浩劫,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均遭到了极大的倒退,江南百姓在旷日持久的对峙战中惨遭各路兵马屠戮,饿殍遍野,十室九空。经此一难的梁朝已是四分五裂、名存实亡。而西魏从此次事件中受益最大,得到汉中、巴蜀、襄阳之地,实力得到迅速壮大。从积极影响上看,侯景之乱打破了南北的势力均衡,中华大地出现了北强南弱的格局,使得南北朝对峙已不可持续,客观上加速了南北的统一。
两晋南北朝的风云人物(26)——“杀友立国”陈霸先
陈霸先,南方寒门出身,小时好学文武,担任乡间小吏,后来跟随宗室侯萧暎在广州、越南等地征讨平叛,一路成为交州刺史。侯景之乱爆发,湘东王萧绎举起大旗讨伐侯景,陈霸先也率领3万兵马遥相呼应,并投靠萧绎。551年,萧绎部下大将王僧辩在湖北击败侯景主力,讨侯势力形成优势地位。王僧辩和陈霸先两军胜利会师,其时王僧辩缺粮,陈霸先送了一大批粮草解了王僧辩燃眉之急,两位当即歃血为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552年,联军向侯景发动了总攻,侯景兵败被杀。萧绎在江陵称帝,为梁元帝。但三年后,西魏攻破江陵,萧绎被杀。
王僧辩和陈霸先商量后立6岁的萧方智为帝,不久北齐送回了之前俘虏的梁武帝侄儿萧渊明,王僧辩认为萧方智太小,想改立萧渊明,但陈霸先不同意,苦劝未果,王僧辩还是改立了萧渊明,把萧方智降为皇太子。陈霸先便心生不满。几个月后,陈霸先利用战备北齐的机会调转枪口突袭健康城,抓住了毫无防备的王僧辩,陈霸先问王僧辩:你怎么毫无防备。王僧辩说,我安排你据守北城,怎么能说毫无防备呢?王僧辩心里一直想的是怎么防范北齐,根本就没有想到陈霸先会在紧要关头倒戈一击。陈霸先杀了王僧辩,恢复了萧方智的帝位,独掌朝政。557年,陈霸先被封陈王,仅三天后接受禅让称帝,建立陈朝,其急迫之心可见一斑。不久,又派人斩杀了萧方智,以绝后患。可怜8岁的孩子围着床边跑边说,我本不愿当皇帝,是陈霸先逼着我当,现在怎么又要杀我。
称帝后的陈霸先,推行节俭,鼓励农商,是个不错的皇帝,三年后因病去世,享年57岁。30多年后,隋文帝攻灭陈朝,王僧辩之子率军捣毁陈霸先陵墓,破棺焚尸,喝其骨灰,极尽侮辱,以报其父之仇。
评价陈霸先:做事果决,不留后路,也能杀出一条路来。
两晋南北朝的风云人物(27)——“翁夺孙位”杨坚
杨坚的父亲杨忠跟随北周文帝宇文泰起兵关中,取代西魏建立北周,官至八柱国和隋国公。杨坚27岁时,杨忠去世,杨坚承袭隋国公爵位。北周武帝宇文邕非常器重杨坚,命其为柱国大将军。随后,杨坚在攻灭北齐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周武帝还让太子宇文赟娶了杨坚之女杨丽华为太子妃。
杨坚37岁时,周武帝病逝,宇文赟即位为周宣帝,杨丽华成为皇后,并生下了太子宇文阐,杨坚成为了国丈。周宣帝忌惮杨坚的实力,多次想要除掉杨坚,均没有成功。杨坚深感恐惧,为了韬光养晦,主动外放任亳州刺史。2年后,整天花天酒地的周宣帝病逝,年幼的太子宇文阐即位。由于杨坚在朝中素有威信,且是宇文阐的外公,御史大夫刘昉伪造诏书,让杨坚担任大丞相,辅佐国政。
杨坚掌握大权后,培植亲信,用一年的时间以谋反罪诛灭了宇文氏五王,把皇室宗亲斩尽杀绝,随后又平灭了尉迟迥的叛乱。第二年,杨坚接受外孙宇文阐的禅让,建立隋朝为隋文帝。几个月后,杨坚派人害死了外孙宇文阐。
杨坚称帝后,用了十年时间收拢人心,稳定政局,改革弊政。待时机成熟后于588年,举50万兵马大举讨伐陈朝,陈后主陈叔宝只知风花雪月,南朝陈顷刻覆灭。杨坚至此统一全国。华夏大地自从316年西晋灭亡,一直到589年隋朝统一,南北分裂已经持续了273年,堪称中华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分裂时代。几百年的分裂后还能一统,也堪称奇迹。
统一后的杨坚,建立五省六部制,开创科举,修订开皇律,形成了繁盛的开皇之治,为后来唐朝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晚年的杨坚在立太子问题上摇摆不定,导致三个儿子都被杀,二子杨广成为太子。而杨广在面临被废的危机时,果断弑父篡位,成为隋炀帝。
评价杨坚:自古得天下之易者莫如杨坚,在翁夺孙位、血洗皇族的恶名下却也开创了中华第二帝国的繁盛。
建议需求提得更清晰,比如:什么部门?多少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