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哪一个更重要?”,小孩子才做选择题,成年人,当然是都要啊!
《孔乙己》插图,来源于网络
今天,当我在隔离酒店读完另一本书后,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并不完整,古代很多人,目不识丁,却能成为将军、元帅,成就一番事业;有的人,就算是书呆子,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也能成为数学家、物理学家,不能说他们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所以,我的回答只能说大多数的情况,不能一概而全,万一不小心被扛精扛上了,容易下不来台;因此,后续说话要严谨,如果不能穷举,就要说概率,否则,很容易被幸存者偏差的低概率事件给驳倒。
所以,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依然一本正经地来讨论这个问题,依然一本正经地讲大道理,依然一本正经地讨人嫌弃却乐此不疲,欧耶!
一、不同阶段要努力做不同阶段应该做的事情;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前提都是不能被饿死,成穷酸、成穷游。
在回答读书有什么用和为什么读书之前,掌握一个马克思经济学原理的基本原则: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培养或践行自己的任何爱好之前,首先要保证自己不能被饿死。
如果读书是一个爱好,那么,首先要先功利的读书,学到知识,掌握本领,挣到钱后再来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成爱好。读书苦不苦,一开始肯定都是苦的,特别是草根家族,但是,如果不功利的读书,先暖衣饱食,那么就没有进一步读更多书的机会;而且,在财务自由之前都要功利的读书,提升自己知识、技能变现的能力。
(财务自由之后,真的就可以随心所欲、完全凭兴趣了吧)
衣食无忧了,再来谈读自己喜欢读书,谈读书这一爱好。否则,就容易成为夸夸其谈的穷酸,虚有其表,但对自己、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最后反过来埋怨是因为读书耗费了太多从事其他活动的时间。事实上,现在的社会,知识丰富、且有一技之长的人,是一定会有用武之地的。而以读书为借口,放弃挣钱的人,因为各种生存的压力,不但读不好书,也不可能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如果读书作为爱好也不能让自己快乐,那么读书干嘛?
建议不要听古代贫困潦倒的穷书生守气节的故事。对于他们的故事,我们表示尊敬就好,但千万不要去学。他们的故事为什么会流传至今?因为稀有啊,普通人都不会这么干的,正常人也不会这么干!
(最近突然悟出一个道理,但凡被大肆宣传的,必然稀有,必然是小概率事件。例如梁祝的爱情故事千古流传,就是因为大多数人做不到,所以稀有,所以珍贵,所以要宣传;为啥钱老和杨绛先生的故事要被奉为经典,那是因为普通人都做不到,所以要提倡,要宣传;越是宣传的,恰恰是社会上稀缺的,普通人做不到的;桂姨也是,因为是小概率事件,普通人做不到,所以才要宣传)。
同样,行万里路也是。借花呗上路旅游,因为还贷的压力一路惶惶不可终日,能感受到什么美景呢,除了体验不爽以外,还能体验到什么生活呢?所以,诗和远方的背后,是经济实力的支撑,如果做不到,先努力挣钱再说。
(强烈鄙视各种满足虚荣心的超前或者超出能力的消费和“共享”,提倡脚踏实地的体验)
我在海外,看多了各种“穷游”的辛酸故事,所以我的建议是:要有一定经济实力后,衣食无忧了,再出去游。
(拿着父母的钱,也可以去,毕竟,命好也是优势;但是逼着父母超出能力含辛茹苦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就不太好了)。
个人不提倡超前消费,也不提倡苦行僧式的旅游。
是否拥有一个安全舒适的行程安排(食、宿)对旅游的体验差别还是很大的,而且,看世界的勇气和看世界的底气也与经济基础相关,而这一切,都需要衣食无忧来支撑,衣食无忧,体验到的会是更多美好;反之,如果带着重重压力,住着拥挤的拼床房,看到的是拥挤和脏乱差,体验一堆负能量和阴暗面回来,搞得心情很差,还不如不出去呢。
(参考我上一篇文章:《我心中的“美”和“美学”》,“对于饥饿的人来说,是不存在美食的形态的”。)
波斯餐馆内部,摄于布达佩斯
同样,我说的还是概率,不排除有人真的很喜欢这种感觉,被虐也会觉得很开心。当然,尽管衣食无忧,但单纯想体验脏乱差、不同阶层人生活的“文青”和各种“二代”们除外。
二、 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前面说了,行万里路和读万里书哪个重要,答案是都重要!但是,有没有前后关系呢?个人的意见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果不读书,那么看到景色,也很难有感觉,可能会觉得很漂亮,但是至于漂亮成什么样,无法描述;如果只有阅历,留下的,也只会时间经历过后的沧桑,因为没法总结,也没有那么多感想,就更不用说艺术、审美等总结了,那么,阅历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前几天,和一位意大利回来的同事聊到他在意大利常驻的经历,他说,他在意大利看到的各种名胜古迹,特别有感觉,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出去逛,本来对艺术,绘画一窍不通的大老粗,在意大利呆几年后,居然也可以对一些名画品头论足了。我问他,为啥你觉得特别有感觉?他说,因为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课本里都提到了啊,例如《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比萨斜塔、《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大卫等等。
因为大脑中根据文字有一个初步印象,当见到真实景色后,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出来,如同久别重逢,又如同似曾相识,有期待、惊讶、兴奋,亦或失望;因为审美本身是一个过程,人生也是,那么,这样是不是就丰富了审美体验,从而丰富了人生体验呢?
现实中人山人海的比萨斜塔,摄于意大利比萨
当然,反面的例子就是,我不知道米开朗琪罗广场的大卫雕像是仿造的,不远千里跑过去看了后还觉得大师的作品也一般嘛,什么文艺复兴三杰、艺术巨匠,失望!后面同事告诉我,真的大卫雕像在佛罗伦萨市中心的某博物馆内,我看到的是后面仿照的。也是,这么宝贵的文物怎么可能会放在广场日晒雨淋呢?我辛辛苦苦跑过去看大师名作,却看了个寂寞,这就是万卷书没读好,知识不够丰富去行万里路的悲哀!
同样,行万里路也同样重要,因为经历和阅历也会反过来增加阅读的理解力和代入感,如果没有见过、经历过,就算读到了相关内容,也是无法理解的。例如之前有人看过我写的文章时批评我多愁善感,把流水声、湖水声、风吹树叶的声音等等描绘得有声有色,搞得不真实,拍的照片,也感觉不真实。
我没有争辩,仅弱弱的回答:“我真的见过,听过!”,这真不是我多愁善感,我已经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了,也没有很大的生活压力非得发明一些词语来哗众取宠,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得到任何好处。
当然,也并非发明这些词语的古人们多愁善感。那是因为古人见过、听过、感受过。我不但见过,而且还录了音、拍了视频,如果有人想要求证,我马上放给大家看,放给大家听。
如果没有真的见过,当我们读到红月亮、百鸟争鸣、大漠孤烟直、风吹草地见牛羊等等描述,我们的脑海中会是什么呢?我们能想象吗?我们还会有那种浪漫的想法吗?也或者,我们会不会觉得作者是在纸上谈兵,多愁善感地无病呻吟呢?
曾连载过小时候的故事,很多人评价很有代入感;而所谓的代入感,我个人的理解,是读者或多或少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经历,通过我文字的还原,让大家再次身历其境,感同身受罢了。
(屠格涅夫对乡村的描述很有代入感,不过,也是要有乡村经历的人才会更有感觉;由此引申,所谓的感同身受,其实是很少存在的,因为,没有经历过类似的经历,别人是很难理解自己的感受的;要求别人对自己感同身受,过于苛求了;而如果有人对自己感同身受,要么是因为别人情商高,向下兼容;要么就是真爱,真的心疼和担心)。
同样,在很多年前,我也读过《孙子兵法》。因为是名著经典嘛,总要读一下,假装一下的。彼时刚刚大学毕业,我买回来翻了几页就读不下去了,什么鬼,没有感觉啊!
前几天,在同事的推荐下又重拾了这本书,这次可就不一样了,经历过了这么多年被社会狠狠的毒打,做项目、谈商务,到处撞得头破血流……哎呀,一拿上书就手不释卷,废寝忘食了,不到三天就看完了。因为书里面的说明和案例,都是活生生的经历。
兴奋之余,也有点遗憾,恨不早日发现这本书是宝藏,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去试错。可是,就算把时间拨回大学毕业时,我就一定会从心底觉得这本书很好吗?会觉得里面的知识重要吗?不会的,就算人生重来,我还是会一样地虚度,因为,以我当时的阅历,不可能真正理解这本书的内容,所以,也就不会从心底觉得这本书是一本好书!
很多人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一定会怎么样怎么样;不会的,如果人生重来,按照我们当时的学识和阅历,该犯的错还是会犯,该走的弯路还是会走。尼采说“永劫复归”,如果人生可以重来,还是会一遍一遍的重复错误、重复痛苦、重复悲伤!
(尼采《快乐的科学》:“这人生,如你现在经历和曾经经历的,你必将再一次并无数次地经历它;其中没有任何新东西”》)
当然,人生的路,每走一步都算数,这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这和我们做项目的时候一样,有经验和教训的前辈们分享了太多的经验和方法论,但听过的人还是接二连三的往火坑里面跳。为什么?因为没有经历过,光看书,是不会有感觉的。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更聪明一些,不信邪,非要以身验证,最后同样的错误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不同的聪明人身上重现。
(同样,这和经历渣男渣女的惨痛教训一样,不经历过,总是觉得自己更聪明一些,能驾驭,最后,总要碰个头破血流才幡然醒悟,哦,原来自己也只是俗人!)
书备注:感悟
三、 阅读,理解书的本意就好;听别人的故事也是,知道别人的方法就好,不要指望别人的经验可以指导我们成功
事实上,就算有阅读,听过别人很多成功的故事,我们也不能生搬硬套。
书摘:怎么学习,以及看待别人的故事?
很多人用“刻舟求剑”的思路来阅读,无法与时俱进,乱用书本知识,乱用经验;还有的人无法跨越“知道”与“做到”的鸿沟,夸夸其谈却又不去行动。因此,当遇到困难时,这些人就鼓吹读书无用,或者开始抱怨“听说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尊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法和活法,都是选择,但不要去怪读书无用)。
所以,不管是阅读也好,听别人的故事也好,掌握核心可借鉴的,有启发就好,不要试图生搬硬套复制别人的成功路径,否则,必然是死路一条。
书摘:怎么去读书?
了解了以上的信息,除了我们知道怎么让自己有效地去读书,学习以外,也知道了要如何去教育和辅导别人。
不是教会别人怎么做,而是通过案例的讲解以及具象化的说明,给人以启发,或者警示。当别人在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知道如何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思考,从而因地制宜的得出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
同样,我们参加培训和赋能也一样,掌握学习的本质,“掌握分析问题的角度就好,至于哪一种方法是对,哪一种是错,已经不重要。每一种方法都给我们一个看问题的角度,而且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角度,引起我们的思考,让我们学到更多”(参考《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读书日代友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