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在华为读书协会分享红楼前写的草稿,有一些内容是现场分享临时想起来的,没有加入进来。
爱书成痴,读书成迷。
《红楼梦》从成书以来,一直被人们拥趸。在正式谈红楼之前,不得不说的就是红楼的版本。这个是谈红楼的基础。版本众多,做个列表,简述在这里。明显有问题的或者争议较大的版本没有列出。
对于版本问题,究竟有多重要,我们可以看看这道思考题:
上图中,有四个角色:女娲补天后余下的补天剩石,在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浇灌绛珠仙草的神瑛侍者,男主角贾宝玉和宝玉落生衔在口里的通灵宝玉。
上面两个是书中神话界里的两个角色,下面两个是书中现实世界里的两个角色,那这4个角色的对应关系是什么?通常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补天剩石对应通灵宝玉;神瑛侍者对应贾宝玉
第二种说法:补天剩石对应神瑛侍者,神瑛侍者对应贾宝玉;补天剩石对应通灵宝玉。
第二种说法的逻辑明显混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程乙本里除了续写了后40回,还修改了前80回的内容。因为进行了修改,导致了故事线索混乱。因此大陆红学界对程乙本有句评价:传播有功,改书有过。
上图是日本仓石武四郎旧藏的程乙本的影印,可以看出,程乙本对这段故事线索进行了修改,增加了补天剩石遇到警幻仙子,警幻仙子把剩石幻化成神瑛侍者的环节。在古本红楼里是没有这段描写的。
这个问题,除了能证明古本红楼和通行本红楼的差别,还有一层,就是80回后部分的本子真假的问题。
故事开头铺排了这么多线索、故事线,到小说结束的时候,这些线索、故事线都要收束完整。现在因为古本红楼只存世前80回,导致80回后真本在历史中出现过几次,但是都没有确凿证据能证明这些本子就是真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故事线不能完整收束,自然也就不能让人信服这些本子是真本。
以上只是列出了4个角色,其中书中还有一个角色没有加进来,一旦列出来就更乱了。这个角色就是江南甄家的甄宝玉。还有一句脂批在旁:
贾宝玉与甄宝玉是“亦如六耳、悟空之意耶”,这句脂批透露出来的这两个人的关系,很难想象出作者在后面去怎么写这两个人的故事和结局。尽管有红学家写过这方面的文章,当时也是难以服众,大家对其观点也不怎么认同。只是留下这个谜团,期待来者了。
上面就是一个这样的角色对应的问题,就能引申出本子真假的论证。所以说,同一个问题,在不同阶段,理解不同。
我在读红楼的时候,从中学时代理解字面意思,到逐渐理解后面的深层含义,自己有一种登堂入室的感觉。
就拿这首判词为例:
这是出现在第五回里的一首判词,第五回也是全书的一个总纲。利用《推背图》一样的设计,展示了主要人物的命运。
最开始接触这首判词的时候,仅仅只是字面上去理解:“可叹停机德”,此句写薛;“堪怜咏絮才”,此句写林;“玉带林中挂”,此句写林;“金簪雪里埋”,此句写薛。
后来了解了诗词后面的用典:“停机德”,说的是乐羊子妻。这个是记载在《后汉书》里的。其实在过去的儿童启蒙读书《三字经》里也有这个故事,是和孟母择邻并列的故事。都是写的一些有良好品德的传统女性。孟母说的是教育儿子,乐羊子妻,说的是妻子规劝丈夫。这里也是在暗示薛宝钗有“停机”之德,去规劝丈夫宝玉。
“咏絮才”,说的是谢道韫。这个是记载在《世说新语》里的。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道韫有此才名,很可惜的是,晚景凄凉。谢道韫本是谢安的侄女,嫁给了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凝之为妻。王凝之任会稽内史,适逢叛军叛乱,王凝之一家被叛军灭门。因叛军首领倾慕谢道韫才名,仅仅留下谢道韫和其外孙。之后谢道韫寡居会稽,闭门不出。一个有才华的女性,命运却又如此坎坷。这大概是暗示林黛玉才高命蹇。
这是了解了典故之后,我对于这两句诗的解读。可是到了第三句,“玉带林中挂”,除了藏着林黛玉的名字,就不能更深一层的理解了。或者说句子里为什么用到“林”这个意象,难道仅仅是因为是黛玉的姓氏。直到自己读到《世说新语》里“贤媛”关于时人对谢道韫的评价,是“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才觉得林下风气来评价黛玉也不为过。可是这样第四句,就彻底不知道怎么理解了。
后来读到另外一首诗,我对这首判词的理解,又有了新的体会。
这首诗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这首诗,是高启写的梅花诗九首之一。当时我一读到这首诗的颔联,马上想到了写宝钗的那首《终身误》里“山中高士晶莹雪”。再联想到这首判词,感觉判词的最后两句就是高启《梅花诗》里颔联的化用。颔联这两句诗,一看就是用典。查了一些资料,对这两处用典了解之后,对这首判词和作者对于黛玉、宝钗的描写又有了新的体会。
“雪满山中高士卧”,这句是袁安困雪的典故。袁安没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袁安之后发迹,其家族在东汉出现了“四世三公”,袁绍袁术就是袁安的玄孙。后来 “袁安困雪”后指高士生活清贫但有操守。
当了解这个典故之后,我对薛宝钗倒是肃然起敬了,这说明后来贾家衰败,宝钗除了像乐羊子妻那样规劝丈夫,贤良淑德,还有就是在后来清贫的情况下仍然有操守。
“月明林下美人来”,这句是赵师雄遇梅仙的典故。梅花一向比喻人高洁。这大概也说的是林黛玉吧。
当我们把这两个典故放在一起比对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前一个典故,是关于人的故事;后一个典故是关于神的故事。一个是称赞宝钗有操守,一个是说黛玉,不论是这个典故,还是书里的人物设定,黛玉都是仙子。从另一个角度说,作者希望这个角色是长生不死的,换句话说,作者寄托在黛玉身上的是永恒的。
这些例子都说明作者本身就涉猎很广泛,我们在另一处也能看到。在第一回里介绍绛珠仙草的文字里,涉及到了两个地方,灌愁海和离恨天。这两个词在洪昇的《长生殿》里有类似的句子。康熙年间,洪昇的《长生殿》在南京演出,就得到了曹寅很大的帮助。作者曹雪芹应该很了解《长生殿》,在书里几处都涉及到了这部戏剧。“伏麒麟白首双星”,用的就是《长生殿》里的典,脂批里也用《长生殿》里《乞巧》一节“伏元妃之死”。这里不多赘述作者的家庭背景。因为曹雪芹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有争议,我这里介绍目前研究的前沿的一个新发现的资料《种芹人曹霑画册》。这个画册的出现,从侧面证明了曹雪芹此人确实存在,并且是乾隆年间的人。
作者在书里第一回就明确写了“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说明这部书经过几次修改。我们今天从前80回的内容里是能找到这样的痕迹的。这篇里仅举一例。
在第78回的《芙蓉女儿诔》的诔文中,有一句“镜分鸾别,愁开麝月之奁;梳化龙飞,哀折檀云之齿”。
这句话,是上下两联对偶。两句话里记录的事情,都是为了祭奠晴雯,回忆晴雯生前的故事。
第一句,写的事发生在第二十回,宝玉的乳母李嬷嬷,因妒生恨,当天又赶上赌博输钱,迁怒到袭人身上。凤姐赶上,过来和劝。最后大家散了,袭人因生病朦胧谁去,其他人都去外面玩耍,屋子里只剩下了麝月。宝玉过来,和麝月说话,当时麝月头痒,宝玉给麝月篦头。正赶上晴雯输钱,回来拿钱,看见了,宝玉给麝月篦头的一幕,故而又来打趣二人。
“镜分鸾别,愁开麝月之奁”,正是写的这段事。但是到了下一句,“梳化龙飞,哀折檀云之齿”,从字面理解,应该是晴雯用梳子飞出去,打檀云这个丫鬟,但是从现存的古本红楼或者通行本红楼来看,已经没有檀云这个角色了。
这段诔文透露出来了作者的写作过程。曾经几番修改,有些地方还没有完全修改好,还没有前后文理顺,还缺乏最后统稿的一步。但这些地方丝毫不影响这部作品的伟大,反而成了大家研究红楼,细读文本不可缺少的部分。
或许大家是第一次来读书会,或许听了这次红楼分享后,又有了再读一次的冲动,凡此种种,我们汇成一句话:
华为读书协会5群 welink群号:505905453,可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