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大图给力,参展水平一届比一届高!
前面有小伙伴说是内卷,这个严重不同意,内卷是指发展空间没了导致竞争高度激烈。绘画咱不了解,书法至少离省级展览还有不少差距吧,更别说全国性正规展览了,所以,咱们的上升空间还有很大,离内卷远着呢。
那上升空间在哪里呢?这就得结合传统经典和当代成功作品来评价了,正好之前也有小伙伴对书法敢兴趣,但说看不明白,那就一起挑几件作品来聊聊,不一定针对作品本身,只是结合作品随便聊聊。
先看下这个,因为正好在深圳,现场看了,所以印象比较深。作品取法二王草书,用笔细节都挺好,一看就是传统基础比较扎实的。但整体效果出不来,吃了大亏:
现在为啥学小草,都推荐书譜,就是因为它里面包含了二王丰富的用笔细节,而且也有明显的块面、虚实、粗精等效果,对我们创作时如何在章法上出效果很有启发。
正好有一副小草,大家可以感受下,这个就是基于书譜的,临摹基础也不错,写得也蛮轻松自然,如果再关注下整体效果就会更好,看过很多临摹书譜的,都会弱化他的轻重、行距、字距,大小等变化,光顾着临用笔和自行了。当然这个作品的线条质量可以再精到,凝练点。
再来说说楷书,也有几幅可以放一起看,先看第一个,临的是褚遂良的阴符经,现在有很多老师推荐临这个,主要是非常适合楷书到行书的转换,因为几乎每一笔都会呼应下一笔,而且笔法精致丰富,和兰亭序也很接近。
顺便说下兰亭序,20,30年前出版的字帖少,兰亭是出版最多的,所以初学者很多会学这个,比如徐静蕾,也包括我,呵呵。现在外面很多人不推荐学兰亭,因为里面很多过分做作的用笔,而且很难以兰亭为风格来创作,太难了。但其实非常适合练笔性,我碰到很多高手,也是从小写兰亭,因为里面的细节、变化太丰富了。阴符经、书譜也有类似的效果,都是晋唐的作品,宋以后就越来越弱了,除了米芾的蜀素贴,因为老米听说要在很贵的蜀素上写字,拼了老命把看家本领全用上了。
回到这副作品,细节临得非常到位了,基本功下了不少啊。当然如果再注意下原贴的线条的粗细差异,结体是否到位,应该会更精彩。
下面这副貌似也取法阴符经?赵孟頫楷书?实在不太确定,整体细节和线条质量都不如上面的,整体就有点燥,不雅致,这和创作本身难度有关,毕竟上面是临帖嘛,可以理解,但也说明基础的临帖功夫有欠缺吧。
顺便看看下面一副,其实也是取法褚遂良的,主要是倪宽赞吧,风格上和阴符经差别蛮大的,因为这两个都不是褚遂良本人写的,算是赝品。但这个不重要,毕竟现在看来都已经是经典了。
再加上雁塔圣教序,学褚基本就是这三个范本了,如何入手就看个人喜好和学习目的了。相对来说,倪宽赞和二王笔法的协调性没有另外两个好,以后写行书稍微难一点点,当然很多人喜欢他的字形和用笔特点。
顺便说说唐楷,咱们小时候一般都从唐楷入手,写了几年然后中断几十年。。。。。再拿起毛笔时,还是不敢写行书,因为差异太大。原因主要是唐楷基本都是碑刻,缺失了大量行笔细节。唯一能刻出细节的就是雁塔圣教序了,因为字本来就写的活,而且刻工太牛了。日本人特别认真,跑到西安碑林把原始刻石一个字一个字拍下来,上面的用笔细节非常非常非常清晰!大家可以买一本照片和拓片的对照本,结合阴符经一起学,效果更好,中西药结合包治百病。
再聊聊行书吧。
貌似大家都喜欢写中号行书,不大不小,看上去蛮容易的,一个个写呗。其实行书中堂要写出效果还是蛮难的,不像篆隶楷可以规规矩矩就OK了,行书必须要写出整体效果,但又不像草书那么自由,结字上可以通过夸张变形来满足章法需要,行书就像戴着镣铐跳舞,既要有独特的笔法细节,还要有统一风格。
下面几个都有不错的基础,特别是第一幅,用笔很到位了,要是放在20年前都是当地名家。可惜时代变了,进入全面取法和展厅时代了。。。
大字行书不能简单的把传统二王放大,更多要取法明清,比如王铎、倪元璐、何绍基等,或者看看米芾虹县等几个大字贴。但最后能否写出来真不好说,我那副大字行书想学王铎,但还是写俗了,以后肯定不能这么干。。。。
可以看看近年来的大展,大字行书一直是个冷门,能入展的有几种,直接取法何绍基、米芾、王铎、倪元璐。或者碑帖融合的又写出自己特点的,最近几年李良东很火,他也是取法王铎和米芾的,只是写得很活很漂亮又足够厚重,但现在看多了好像也有点腻。审美就是这么奇怪,30年前看周慧珺,惊为天人,全国人民都喜欢。又要提到徐静蕾了,明显学周的啊,带着70后的痕迹。现在再看。。。。。但不影响她老人家的历史地位。
宋人的字倒是可以相对简单地放大,效果还可以的,除了上面说的米芾,还有苏和黄。苏的字足够厚重,大幅作品压得住,黄庭坚依靠开张的结体单字效果很好,但整体大幅作品蛮难写的,现在唯一出名的就是欧阳荷庚吧。
下面这副就有苏东坡的影子结合了当代人的优点,比如:线条厚重又不失轻松,大小错落有变化,夹杂个别草书调节节奏,几个长线条有质量有变化。当时现场看了感觉挺好,缺点就是太小了,四尺的尺寸震撼力还是弱了点,搞个六尺就完美了。
还有下面这副写的很流畅,也有虚实收放,有很好的基础,但放到展厅看整体,就压不住了,问了作者才知道是用狼毫小笔写的,这是从林散之用长锋羊毫写草书得到的灵感吗?
开个玩笑,其实也说明工具的重要性,狼毫太硬了,写大字压不下去,线条就会劲挺有余而厚重不足,现在讲究厚、松、活,狼毫写大字怎么表现?
今天再聊聊隶书吧,自己写得不多,原因后面会提。但也算对经典和当前展览作品有点熟悉,说的不合理的大家可以讨论。
从最近的展览趋势看,感觉主要是两块,一个是小字隶书(其实包括篆书、魏碑),讲传统功力,用笔精到,取法明确,大幅小隶书体现功力。类似下面这个,细看还是蛮精致的,就是感觉太舒朗了点,试试缩小间距,突出重笔轻笔的变化?
第二类就是大字隶书,讲究线条的趣味性和整体的性情,这块不像小隶书,直接取法汉隶或清隶就行,只要功力到位,形式好就行了。大字需要从临帖中化出自己的特点,特别是线条,这个难度相对大点,要么参考当代人,要么有高手指点。
像我这种不高兴规规矩矩写小字正体的,也没有隶书高手指点,所以经常看看高手流流口水,自己写不了。
王一的隶书,明显在线条上有质量,有趣味性,小点的是源于礼器碑吧?大字的结合了当今的成功经验。线条的厚重、变化、松活等等,都挺好。
忘记上图了,怕大家对不上号:
作品太多,看到哪儿写到哪儿,正好发现下面这个,也有很有特点:同样是大字,风格就完全不同,上面大幅的更偏向张迁,下面这个有石门颂的味道,一个厚重雅拙,一个开张恣肆,都是典型风格:
一般初学隶书,都会从中等尺寸入手,更容易把握,但真要写出效果,就要兼顾刚才小字和大字的特点,反而是最难的。
所以我们的展览里面主要还是初学为主吧,没看到特别出彩的:
这个第一眼看有二CHAN碑的感觉,属于楷隶过渡期的风格,不过线条不够放松自然,而且缺少变化,比如横划上挑和钩等,基本都一样了。这个风格的线条,传统方式应该是比较硬朗的,但只有硬朗也容易僵化,如何把握就看作者水平了。
这个也有点意思,也是楷隶结合,融入了颜体,自创风格?但稍微有点美术字的趋势,如何避免又保留特色?
下面这个的线条和整体风格也都有特点,看起来挺漂亮,但风格上不够古,倒是符合大众审美。
今天的比赛作品怎么突然这么高了,华为的书画比赛都开始内卷了啊
“内卷”是指不该精益求精的地方精益求精,此处的“内卷”我们当做是夸赞啦哈哈,毕竟在艺术领域,总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今年的比赛作品这么优秀,说明我们的员工本身水平很高,而我们每年都举办书画相关的培训和比赛,就是为了丰富华为员工的生活,帮助员工一起来提高书画功底和鉴赏水平,欢迎您参加我们最近举办的培训:http://xinsheng.huawei.com/cn/index.php?app=group&mod=bbs&act=detail&tid=6063613
是的,不能叫内卷,应该是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专业化@岁月静好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