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说过: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群人摸着石头过河,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就稀里糊涂地闯进了战场,稍微定下神,时代便又变了。他们无先例可循,无作业可抄,在那个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乱哄哄的时代,靠的便是遵循客观规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抓住机会,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获得人生的救赎。
《遥远的救世主》是讲了两个人的爱情,讲一段创业故事,但更是通过这几个人的故事在布道一种文化观念。《遥远的救世主》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小说中的每个人都在从正面或者反面诠释着这种文化属性,布道这种文化观念。
男主人公丁元英,定义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弱势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皇恩浩荡的文化,它的实用是以皇天在上为先决条件。中国为什么穷?穷就穷在幼稚的思维,穷在期望救主、期望救恩的文化上,这是一个渗透到民族骨子里的价值观判断体系。”这个观念让他顺理成章地在小说中做了两件事,一个是放弃了2亿私募基金的管理,另一个是为一个贫困村创造了一个神话。小说浓墨重彩的讲述了他如何带领贫困村王庙村搭建了一个桥梁,让这个与世隔绝的村庄掀开了一条可以向上看到世界的缝隙,却用极小的篇幅一笔带过了私募基金管理的事情,但这件事却开篇带出了丁元英内心的秩序和矛盾。
在九十年代初,中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市场制度不健全,法律监管尚缺位,股市更是乱象丛生,套利和操纵市场的行为频发,而私募基金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更是不受约束。在这种情况下,丁元英从德国募集到一笔资金,通过自己的基金公司投资于中国股市,说是投资公司,其实连法律实体都无需注册,在文中被丁元英的助理称为“不是公司的公司”,现在可以归为非法集资了,整件事情就是丁元英用德国的资本加上的自己的头脑,在中国股市赚钱,并且包赚不赔。基金公司运作11个月,收益率便达到82%,说不好听一点,丁元英作为掌握了财富密码的人,利用国外的游资,把中国股市当成ATM机,大肆收割。从11个月收益率达到82%可想而知,丁元英在一级和二级市场之间,是如何大杀四方,收割中国人民的血汗钱的。但是在他在私募市场封神的时候,丁元英却宣布解散私募基金,窥其原因,可能有三。第一,便如丁元英自己所说,“股票的暴利并不产生于生产经营,而是产生于股票市场本身的投机性。它的运作动力是:把你口袋里的钱装到我口袋里去。它的规则是:把大多数羊的肉填到极少数狼的嘴里。私募基金是从狼嘴里夹肉,这就要求你得比狼更黑更狠,但是心理成本也更高,而且又多了一重股市之外的风险。所以,得适可而止。”德国的资本是饿狼,胃口只会越来越大,收益率一旦达不到他们的预期,便会受到质疑;而市场规律是,没有一样产品或技术是可以持续赚钱的,更何况变幻莫测的股市,丁元英见好就收,源自于他对三方的清醒认知,在大额财富面前仍保持着对市场的冷静和理智。第二,便是丁元英内心的自责,帮助外国资本赚中国人民的血汗钱,丁元英在已有的商业环境的高压下又多了一层心理压力,他不愿意再继续充当国外资本的刽子手,向自己的同胞举刀。第三,源自于丁元英的文化属性,以他的能力无论做实业或者投资都能赚钱,但他不愿意,他与这个社会的文化属性格格不入,他只想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私募基金这件事,便是丁元英利用强势文化压榨弱势文化的一种表现,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整个过程合法合规合理,强势文化就是可以公开地光明正大地进行压榨,那弱势文化该如何生存呢?
丁元英在爱上女主角后做的一件大事便是答应女主角给贫困村王庙村创造一个奇迹,这便是他代表弱势文化的一次成功偷袭。他做到了,他创建格律诗公司,让王庙村农户生产音响机柜,却并不雇佣农户,他将市场机制引入王庙村,让每个个体户都成为供应链的一环,每个农户都成为另一个农户的上游供应商或下游加工商,公司只负责去收购成品音响柜,于是每个农户都极尽可能地“卷起来”,在尘烟四起的农家小院里,机器噪音震天,孩子们不去上学却在这小小的空间成为童工。在这种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环境下,格律诗的音响成本终于压到最低,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成功压到了市场上的其他民族品牌,一炮走红。丁元英和格律诗的扶贫成功靠的不是品牌、不是技术、不是任何高深或高明的东西,如书中所说的,只是靠“别把自己太当人了,吃人家吃不了的苦,受人家受不了的罪,做人家做不了的成本和质量”,靠的是用原始的生产方式破坏市场上原有的合理的价格体系,靠的是劫富济贫。整件事情得失显而易见,对错却难解难分。
强势文化利用自己的资本优势、知识优势以及所有已形成的结构性优化,便可在公开公正的市场上正大光明地剥削弱势文化,那弱势文化该如何崛起,弱势文化如果不等要靠,如果想取得成功,是否只能劫富济贫,是否只能靠这种不把自己太当人的手段,还是要靠政府去解决?那自由的充满活力的社会和平等的讲究公平的道德的界限该划在哪里?小说最后已以报道的形式不断引人思考,思考个人的出路在哪里,思考整个社会的出路在哪里,思考这种文化的出路在哪里。现在我们看来,成功的道路已有千万条,但回到当时的背景下,确实值得深深体会。
再说回男主人公,“本是后山人,偶做堂前客,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这是他的自嘲,怎么评价呢,用他自己的一句话形容正好,“装了斯文,露了痞性,满纸一个嗔字。”他认得清社会发展,辩得明文化观念,但最终,在社会与文化的撕扯中,仍是无法活的“自然,如来”,在女主人公殉职后,又缩回了一个人的世界。
王庙村和格律诗因丁元英而起和生,而在丁元英走后,或许王庙村和格律诗面临的,才会是真正的得救之路。
作者:一位重要的读书会书友
彼之蜜糖,汝之砒霜。很正常。
首次看电视剧《天道》大概十年前,如今读《遥远的救世主》,再回看一遍《天道》,结合一些点评,所悟所感已大不相同。且听我从几个“为什么”开始——
1,丁元英为什么在日进斗金时踩刹车,停止跟德国人的合作?——人说股市里可以赚三类钱:政策放水的钱,企业成长的钱,零和游戏的钱。丁赚的是零和游戏的钱,有人赚就得有人亏,亏得惨不忍睹就跳楼殒命,丁作为中国人不愿意帮德国人当股市刽子手。
2,丁元英为啥选择去古城隐居,而不是回北京?——可以是古城,也可以是X城,Y城,只要不是北京。
3,肖雅文明知闺蜜芮小丹是个既感性又性感的人,为什么还把丁送往古城让小丹帮照顾?如果小丹是五十岁大妈,肖会建议丁去古城吗?——不想断了跟丁的联系,猜到他俩有可能会滚床单,丁又不是没玩过,文中有交代。
4,为什么至始至终刘冰都看不上丁元英?——丁卖唱片时给刘的第一印象很糟糕,而且是丁当时乙方身份。想想看那些朱元璋的发小,在朱登基后仍称兄道弟被斩。绝大多数人都有这个问题,用不变的眼光看正在发展变化的事物,往往会犯刻舟求剑的错误。
5,为什么丁要去五台山悟道?——心中不忍,寻求安慰。王庙村是一种新的生产模式,是对传统模式的颠覆,减少了中间商赚差价。王庙村模式如果被认可,就会有李庙村、周庙村出现,就会冲击现有市场体系,有些人会掉饭碗,有些人甚至殒命如乐圣公司大老板。
6,为什么选择拿乐圣公司开刀?——只有矛,没有盾,进攻、进攻、还是进攻,这是乐圣公司的slogen。大象无形,大道至简,有违天道就有空可钻,丁后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7,芮小丹为什么那么快、主动宽衣解带献身?——对丁的膜拜,如同发现宝藏,在丁面前自己认知的贫乏,让她觉得自己除了身体也没啥拿得出手的了。还有可能就是小丹的率性而为,我喜欢是我的事情,你喜不喜欢跟我无关,老娘就是要睡你。
8,肖雅文接到卷宗后去咖啡馆,遇一男子搭讪请喝咖啡,肖连问多句“喝完咖啡,然后呢?然后呢?然后呢”这个情节设定意义何在?——对应伯爵公司抛出的650万收购格律诗offer,如同男子搭讪,投石问路,其实居心叵测。所以对伯爵公司的offer就知道怎么应对了。
9,丁元英对芮小丹究竟是什么感情?是爱情吗?——我理解一开始芮小丹在丁看来,就是个美女、信徒,还这么主动,是个男人都不会拒绝;随着后面的互动,丁应该有心动,心动在小丹从弱智信徒成长为红颜知己,所以飞到耶路撒冷跟小丹相会。丁多次劝小丹脱掉警服,认为小丹“应该做”,而小丹是“我要做”。小丹觉得人生也应该适当感性一些,显然丁是buy in这个观念了,乃至一张机票飞国外。
10,丁最后送个信封给刘冰用意何在?——王庙村致富神话,是丁元英给芮小丹的礼物,既然是礼物,就容不得瑕疵。刘冰就是那个瑕疵。丁知道冯世杰,叶晓明,刘冰三人是井底之蛙,可相伴走一程但走不远。冯虽愚钝,但踏实可靠且是王庙村的联络官,即便是退股也是为了保全王庙村的资产,而自己那份没退。叶木有大智慧,所以叫叶晓明(也就是个小聪明),自嘲是烂泥扶不上墙。而刘冰则无一可取之处,要title,要宝马车。丁给刘信封,刘若拒收,善;收了信封如果打开看看,刘该反思;收了却没打开,还拿去要挟乐圣和欧阳雪,这厮内心就真的是大大滴坏了。至于刘冰是羞愧离开,还是含恨跳楼,那是他的选择,不是丁的算计。
11,芮小丹毁容后为何自决?——天国的女儿,容不得残缺。
12,乐圣公司老板林雨峰为啥一定要死呢?乐圣公司不是好好地在经营着呢吗?
13,韩楚风老婆找丁元英借钱的事情,韩是啥时候知道的?上五台山韩楚风牛皮纸包的二十万,是不是就是其老婆借的二十万?
14,商界大佬为什么反复研读《遥远的救世主》,里面的哪些道理值得你我玩味呢?
**********[17楼] 不做情绪的奴隶 发表于 2021-12-17 17:07:40**********
我是另类,每年读几十本书,唯一看不下去的就是这个遥远的救世主,纯粹装逼而已。
假期无聊也读了读,这本传说中的“救世主”
无为无不为
无为者,参天参地参人参己,道法自然,基于一个“觉”字,料定万事万物的终局,而不为之。以觉者自居而无为;
---丁元英在面临父亲的生死,按照自然规律料定必有一死,而直接问医生如何让父亲死;
---丁元英在面对芮小丹最后一通电话,按照“她是警察”料定劝说无用,而一言不发;
---丁元英在面临林雨峰的枪口,按照“现实”的推断,料定自己不会死甚至不正面回答林的问题,用沉默来高调的诠释“强势文化”;
---丁元英在面对刘冰,看不起扶不起,参他能走的路,且对未参到的死亡不负责,原因是他“弱”
“神就是道,道就是规律,道法自然,如来 ,不容思议 , 人能够按照规律做事就是神” ,文化水平决定思想意识,社会阅历决定思维模式,真的是弱者只能“扒着井口看一眼”,但面对生死不应如此。
无不为
人不能只活在“应该”里, 不参天参地,视料定终局来做事情,也是一种“觉”;
翻看“次第花开”时,有一个章节 “出离心”讲 放松是一种修行,料定一切又能如何,也仅仅活在“应该”里;
佛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谈何容易,
---芮小丹脱光示爱
---芮小丹要一个神话来救王庙村
---芮小丹一意孤行,单枪匹马斗悍匪;
---芮小丹送自己一程 (电视剧中演绎为 自然死亡,合理!)
“当生则生 ,当死则死” ,无需料定而无不为 ,另一个维度的 “道法自然”,也许原始但纯粹与丁元英的“道法自然”
嗯,丁元英只是给他们打开了一扇窗,首先获益的一定是肖亚文和欧阳雪这种已经准备好的并且随时准备着的人,但是对王庙村的人来说,也可以产生这种觉悟,不一定很快,但是慢慢总会有,比如说刘冰,他就是王庙村的聪明人,只不过没有走正途罢了。最重要的,是有了这扇窗,开了这个悟,这才是最重要的。
@下一站空间 这扇窗即使开了也是让刘冰这样的人在窗户边扒着床沿看一眼,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赚取能力之外的钱,终究会失去的,甚至跟惨,他的结局就是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