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阅读# 分享在得到上听到的一本书,觉得很有意思就读了原书,貌似只有英文版本《The art of impossible》,中文名在得到中叫“不可能的技艺”,作者是 Steven Kotler。这是一本可以实操的书,部分的建议已经开始实践。
先介绍书的大致内容。这本书叫人如何在各个方面突破,也就是达到impossible,包括个人认知,能力,技能,也包括如何在某个领域的突破。作者有很多相关的培训经验。
书的内容 :
1. 如何获取动机。我们常说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能更长久。书从人类发展进化的角度,神经化学的角度介绍内在动机的本质。获取动机需要经历从 curiosity,passion,meaning,purpose几个过程,同时还需要目标,包括远大目标,已经日常清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 坚毅/毅力非常重要。当然书中列举了很多例子,如何理解和获取他们
2. 如何学习。围绕目标,学习知识和学习技能。如何精通一个领域,第一步选5本书,从浅到深,第二步,和人交流,第三步,找到盲点,第四步,形成自己的知识、逻辑。如何学习技能,讲到Tim Ferriss在iTunes上发过一个系列,非常疯狂。
3. 创造力。三个神经网络交替运作的结果,分别是 attention,imagination,salience网络。保持创造力,需要获取更多的知识,保持好心情,好身体。
4. 心流。心流是一种全神贯注的状态,有多种神经化学物质刺激。这时大脑的工作更省力。
读后的感想。
1. 动机的获得,体现了东西方教育的差异。东方给一个被验证过的远大目标,让你去努力。西方让你根据兴趣尝试,找到目标。但是不管东方还是西方,努力和为社会创造价值,都是一致的。
2. 那些厉害的人,都是每天在进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们只是用到了正确的方向上、明确的方向上。进步包括,知识,认知,体能,情感维系,情绪调整等等各个方面。坚毅、毅力非常重要,目标和动机非常重要,过程中的自我修复更加重要,阅读,运动,冥想,感恩,主动的放松休息。
3. 我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正是自己非常低迷的时候,他让我感觉到了力量,也想清楚很多问题。从书中获取让我走出低迷的方法,也许就是我精读和实践的动力。
分享在#华为阅读#看过的一本书(上瘾)
为什么我们会习惯性地点开某个App?
·这种使用习惯到底是如何养成的?
·为什么有些产品能让我们戒不掉,而其他的产品却不行?
·是否有什么秘诀能让用户对你的产品形成使用习惯,欲罢不能?
《上瘾》揭示了很多让用户形成使用习惯,甚至“上瘾”的互联网产品服务背后的基本设计原理,告诉你怎样打造一款让用户欲罢不能的产品。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咨询及实际经验,提出了新颖而实用的“上瘾模型”,即通过四个方面来养成用户的使用习惯。通过连续的“上瘾循环”,让用户成为“回头客”,进而实现循环消费的终极目标,而不是依赖高昂的广告投入或泛滥粗暴的信息传播。
#读书心得 #推荐《文城》
那就从结构上先看起来吧,像一个标准的理科男。但我又没法把结构条分缕析的展示出来,因为我太过焦虑和急躁了。
小说《文城》分为两部分,正文和《文城 补》,文中的女主人公 纪小美 从事的是织补行业,这可能会让你想到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先将里子拆开,用茶杯口大的一个竹弓钉牢在背面,再将破口四边用金刀刮的散松松的,然后用针纫了两条,分出经纬,亦如界线之法,先界出地子后,依本衣之纹来回织补”。”本文也是这样,正文和补文之间是被撕开的一道口子,正文的经纬漫射出一条一条的绒线,你或许能猜测到这条绒线对接的部分,如果你不猜,作者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在你读完补文之后你就会想这个织补的小美一样把这个文章补全。
“撕开的比烧损的容易补”文城里有这么一句话。不过对于读者来说,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不同,审美不同,自是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觉得结构清晰的好,上下文能够完美拼接,不留痕迹才美;有些人认为有些许破损,留有空间才更有文学的深邃。于我来说,可能会觉得补文的部分太过好猜了,并没有什么存疑的部分,一切都是那么顺利成章。
#正文
只谈几个给我留下印象的点吧。本文有很多地方给人以触动,但是我太过忙碌,没有时间一点点分享了。
“林祥福锯起了杉木,小美看着锯出来的杉木长度,问林祥福死者是不是个子很高,林祥福摇摇头说个子不高,说棺材的尺寸是定死的,他说了一句老话:“天下棺材七尺三。””
我喜欢这些执拗的传统,让我看到了老一辈国人的仁爱,悲悯与体恤。人生不公平,至少在死亡的这个时刻,有人为你
去坚守一个形式上的公平。
“他将银票递回去,看着林祥福小心翼翼放进女儿衣服里面,问林祥福为何要将银票放在女儿的衣服里。
林祥福说,银票要是丢了,他和女儿就不能活下去了。陈永良说要是女儿丢了呢,这银票不也丢了?林祥福说:
“女儿丢了,我还要银票干什么?””
正文中出现很多角色,都对钱不是很看重,看重的更多是人和人的情谊。就主角 林祥福来说,林祥福两次像外人展示财富,一个是和他有肌肤之亲的小美,另一个是在寒灾中给予了他照顾的陈永良。再遭受一次离别及背叛后,这样的信任难能可贵。还有后文中出现的田家兄弟手上有着房契地契收着地里的收成,但还是过的破破烂烂,因为他们把钱都存了下来等着给他们的少爷。
关于军患的部分“
下午的时候,旅长在一胖一瘦两个私窝子中间爬起来,穿上军服带着那位年少英俊的副官和护兵,来到溪镇的街上巡察队伍,走过妓院时,看到妓院前的街道上人山人海挤满了士兵,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旅长问他的副官,这是什么地方?副官说,是妓院。旅长很生气,对副官说:
“成何体统?这哪像军队,这倒像抢粮的饥民。传我的令下去,不许他们挤成一团,给我排成两队,整整齐齐进去,嫖娼也要讲个军威。””
有一个地方类比起来似乎不妥,但是我读到这里会想起我女朋友,我睡觉的时候会皱眉,有一次她很坚定又温柔的替我把眉头揉开,这个场景无数次的在我脑海中被唤醒,让我知道也有人关心我的情绪。
“他脱光衣服躺进被窝,在翠萍手指的抚摸中沉沉睡去。翠萍抚摸时的指甲在他身上慢慢划过去,让他僵硬的身体变得松软,仿佛麦收后的耕耘让田地变得松软起来。”
##正文 思考题
这里如果有时间的话,我是很想再看看两个作家的文章,详细对照写一下的。
“顾益民受刑这一段余华只是简单几笔带过,在莫言的《檀香刑》里却浓墨重笔写了刑罚的流程。两位作家各是基于什么考虑和风格来这样行文?
”
# 补文 女人的苦难
说句实话,我不喜欢余华写的女人的苦难,这是和张爱玲的作品相对比的来的。在补文前段出现这样一句话“婆婆房间里的衣橱曾经有过明亮的朱红色,天长日久以后开始发黑。”这不得不让我想到《金锁记》里结尾的部分:“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就连出了嫁之后几年,镯子里也只塞得进一条洋绉手帕。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在封建的思想下,一代代的女性她们的情感被压抑下来了,逐渐走向暗红和和干枯。但是张爱玲的似乎更加萧瑟肃杀。
当然,余华作品中更多是时代洪流下的坎坷命运,而张爱玲的小说中探讨的人性之恶更多。我只是觉得补文可以表现的更好。
#你的文城在哪儿
寻找是个永恒的话题,站在当下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想象着远方有你的归属--文城。哪儿是我们的文城呢?站在国内看海外,呆在海外想国内,想着父母在的地方,想着妻儿在的地方,想着一个更轻松的企业,想着一个不被倒挂的单位。
哪儿是我的文城?到底哪里值得我去寻觅和错过?
阅读达人:在本帖分享的书籍中任选一本,于活动规定时间内在#华为阅读#里完成全书阅读(文字版、有声书不限),并在心声分享原创读书心得、感想和收获(请张贴原文,只放链接不算投稿哦)。优质分享的作者可获赠#华为阅读#VIP年卡。
《沙丘》:因为看了维伦纽瓦的电影对这个ip产生兴趣,在华为阅读上找了书来读。沙丘系列以作者写作的前三部沙丘最为精华,偏宏大的世界观构筑、哲学宗教理念无时无刻的渗透、及其创造物对后世科幻的影响,都在宣告这部科幻歌剧在科幻写作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这部书的大故事背景围绕所谓文明的配种延续、权力重构分配展开,以保罗及其子雷托的帝国王位更迭过程及自我探寻为主线。话说回来,这一套书整体来讲可读性不高,由于作者写作风格(大量心理变动及特意的信息隐藏)和翻译问题(六本书每一本书翻译不同,每人的翻译风格和对该系列的理解都不同),语言略显拖沓。只能说沙丘写作时间较早(美苏争霸时期),大量映射当时国际政治环境(阿拉伯世界及石油之争),其里程碑地位和后续影响不可否认,站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来重看这套书性价比不高(耗时长,替代品多)
0103:读到分税制这一章,对于政府和各个省政府沟通分税制的艰难,确实时有些吃惊的。在推行一些有损局部利益的政策时,一刀切的下命令也是行不通的,正如文中所说,我们看到的是博弈的结果,而很多人把这当成了博弈的过程。
同时沟通博弈时必须权利对等,才能有所成效。很多看似是一个部门的事情,背后牵扯的利益方往往是巨大的。
常说的全局视野,大局观,在处理这类事情时就是最好的检验了。
置身事外读书笔记
第四章的开始让人有些忍俊不禁,不要把外资当成傻白甜。当地政策对其有利时就是营商环境好,口头一顿赞扬;对其不利时,那就需要和国际接轨,遵循市场规则。
政策者既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也要了解当地的实际环境,政策既能带动当地的发展,也要照顾资本的需求,平衡点实属不易。
读完债务和风险,也更能明白为什么房价不可以猛降。在房子这个链条上的东西太多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别是处于如今外部环境相对恶劣的时候,内部稳定显得更为重要。
同时,作者提到的“因”毕竟是过去的“因”,但“果”却是现在的“果”。这个观点也很有意思,也能理解为什么回头看,会有一些匪夷所思的决策出现,因为当时的各种限制我们并不知道,只能在特定的情境下,才能理解当时的政策。
总体讲,这本书写的还是相对通俗易懂的,而且作者在每一章的结尾处的扩展阅读上,也推荐了不少好书,值得细细的去看
阅读达人:在本帖分享的书籍中任选一本,于活动规定时间内在#华为阅读#里完成全书阅读(文字版、有声书不限),并在心声分享原创读书心得、感想和收获(请张贴原文,只放链接不算投稿哦)。优质分享的作者可获赠#华为阅读#VIP年卡。
《娱乐至死》是一本畅销全球30年的著作,它的作者尼尔·波兹曼是全球最重要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在这本书里,波兹曼探讨了一个令人警醒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沉溺在现代媒介制造的愉悦中,不可自拔,这不仅会让我们丧失严肃思考的能力,更有可能造成人类文化的消亡。
第一、媒介是怎么把我们一步步带向娱乐的?
1. 什么是“娱乐至死”?
一句话总结,就是现代媒介制造的愉悦感,将会埋葬人类文化。
2. “娱乐至死”是怎么产生的呢?
首先,在印刷机时代,人们把看书当作是有仪式感的事,要洗手、点灯、正襟危坐。总之,阅读是严肃的。而且铅字的有序排版,也会锻炼人对知识的分析管理能力。这帮人们形成了严肃、理性的思维方式。
但是,随着电报和摄影的出现,碎片化信息打破了这种理性社会。
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信息-行动比”。
在电报时代之前,信息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促成人们采取某种行动。但电报的出现却打破了“信息-行动比”的平衡。它使得信息能够穿透空间障碍,传递得更快、更广了,但也与你无关了。人们失去了社会活动的参与感,信息开始使公共话语变得无聊又无能。
电报在形式上又是碎片化的。这个特性却把人们的注意力弄得七零八碎。电报式的信息不需要、也容不得人们去思考和理解,信息背后究竟有哪些背景知识和言外之意。
在电报发明的同时,摄影技术也进步了,它同样有碎片化、与自己无关的特点,而且它还给这种碎片化信息赋予了视觉享受。
当人们接触到的信息,既无法让他们有逻辑地思考,又不能对他们的实际行动产生影响的时候,这类信息剩下的唯一用处就只有它的愉悦感和娱乐功能了。而这一娱乐性又在之后的电视时代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第二、娱乐是怎么改变我们的?
首先,电视加深了电报和摄影带来的信息碎片化,这是会消灭逻辑与思考的。
其次,电视的天职就是制造愉悦感,不是谁想让它严肃就能严肃得了的。
当电视成为一个社会的主流媒介,它就会把所有严肃的人类活动都变成以愉悦为宗旨。
作者分析了三个领域的 “娱乐至死”,分别是宗教、政治和教育。
宗教: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宗教节目的主角变成了主持人和嘉宾,上帝只是个配角。这就是宗教被带入电视的后果,电视的力量太强大了,与其说是宗教电视化、不如说是电视的娱乐种类里加入了宗教元素。
政治:电视改变政治,最典型的场景就是竞选辩论。
在亚伯拉罕·林肯的时代,人们可以听7个小时的辩论。那时候的听众习惯于书面语的风格,能理解复杂长句。林肯在辩论中的其中一句话,翻成中文就有一百多字。
反观现在,人们习惯的是“婴儿式”的语言,最好全是短句、夹杂粗口,不用动脑筋。现在的电视竞选,辩论环节已经简化得不能再简化了。双方各有5分钟时间,回答例如“你对中国将采取什么政策”这样的问题,然后他的对手做1分钟的反驳。
教育:作者在《娱乐至死》这本书里总结了三条教育节目的戒律:
第一、绝不能有前提条件,观众观看节目时不需要有知识积累,比如说,你可以教他1+1=2,但不能教他11+21=32;
第二、绝不能令人困惑,不能有任何需要记忆、学习、甚至忍受的东西,否则就意味着低收视率;
第三、要像避开瘟神一样避开阐释,只关注视觉效果和戏剧性。
但是这样一来,如果教育没有积累、没有难题、没有阐释,它变成了什么?只能说是变成了“娱乐”。
第三、娱乐至死时代结局大预测。
作者认为,在“娱乐至死”的时代,毁灭人们的敌人,不是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更可能是那个满面笑容的人。“老大哥”并没有成天监视我们,而是我们心甘情愿地一直注视着他。
如果一个社会,舍弃了严肃的公共生活,周而复始地消耗在肥皂剧、综艺节目和娱乐明星的情变中,他们的文化就已经危在旦夕、在劫难逃。
面对“娱乐至死”的现在和未来,作者认为,劝人们远离现代媒介是不现实的,就像吃惯了糖果的孩子不愿意再吃白米饭一样,人们见识了媒介带来的愉悦感,就不会再回到只能看书的“苦日子”里去了。
他认为,仅有的办法是通过学校的教育,不断地提醒人们媒介的有限性,警惕媒介的娱乐性会让人们玩物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