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进步”,其实是重复
——读《娱乐至死》
作者是尼尔·波兹曼,有人评论他是那个时代美国的国师之一(但没有查到正式的说法)。《娱乐至死》于1985出版,追溯了媒体的变化历史:从语言到书写文字、再到印刷文字、再到电视…,对于20世纪80年代电视成为主流的语言文字媒介产生的影响作了尤为深刻的剖析,现在来看,这个变化被互联网和自媒体继承了,头条、博客、抖音正在继续刷新我们对媒体的认知。
自从人类演化出了语言和文字能力,媒介这种东西也随之诞生,土坯、石壁是天然媒介,蜡板、竹简、青铜器、纸张有了批量复制的可能,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存储器、屏幕成为了主流,互联网又进一步提升了互动的实时性…
媒介的进步,带来的不仅仅是复制和传播速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加入了影像成分。影像的特点是复杂度和信息量急剧提升,以至于超出了人类的基础需求,同时,影像天然比语言和文字更容易具备娱乐性,在工业化和商品化社会,娱乐性成为了媒介发展的推动力,这就是波兹曼提出的电视传媒的娱乐本性。
可怕的是,这个定律在互联网和手机时代仍然适用。所有的信息都不得不在影像和声音上包装自己,在营养上缩水,即信息必须具备娱乐成分才能得到有效传播。因此,我们容易获取的信息,都是被过度娱乐化的非必要信息,过度的娱乐化改变了人类交流的方式(两个朋友讨论万里之外时事,仅有娱乐意义)、淹没了实质的信息需求。而且,大量的信息只是单向传播,无法进行有效的反馈和交流,也就起不到教育和促进成长的发展功能(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看美剧对学习英语基本没有效果)。
实际上,不同的媒介适合传播不同的信息。轴心时代,巨匠们坚持“述而不著”,因为很多信息无法落到纸面,论语多歧义就是如此。虽然文字诸多缺陷,但印刷术通过传播的效率促进了人类认知水平的提升,波兹曼认为19世纪的美国是“理性时代”,一大原因就是当时的主要传媒是印刷传媒。电视将文字、语言和影像统一起来,当然也伴随更多的缺点。
用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媒体的发展,驱动了文字和语言持续的世俗化。中国古代,文字和语言是两个体系,文字用来占卜和祭天,而语言用来交流,诗经将文字和语言统一起来。印刷术直接导致了宗教革命,白话文伴随着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电视和互联网何尝不是世俗化的延续,如今我们每天可以实时获取海量知识,如果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建立合理认知(屏幕的无限娱乐作用和有限教育作用),并合理应用,新媒介就能发挥价值(更便捷的信息、更简单的创作和传播)。这就是今天重读《娱乐至死》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