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事实为依据,以条件为转移,走一条实事求是的路
——读《天幕红尘》后感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现实条件为转移,走一条实事求是的道路——这是这本书要传达的最主要的理念,这句话怎么看都像是政治课本上的语句,而不是小说的语言,确实,此书的观点关乎政治,关乎马克思主义理论。小说用不同人的经历论证了这个理论,又用这个理论解释了民主。
这种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点,男主角叶子农总结成了四个字——“见路不走”。“见路不走”不是让你不要走路,也不是让你躺平,是对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摒弃的一种精炼的概括,“见路不走”是告诉你不要盲目地照抄他人的成功经验、轻易地跟随他人的路径,每个人的个人经历、现实状况、所处环境及条件都不一样,应该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便是所谓的“见路不走”。
慕容久的“见路不走”——久悟杠子面
慕容久人称九哥,是纽约的老九饭馆的第三代传承人,但是餐厅越来越不景气,成本高,顾客少,效率低,“千金一勺卤,万贯一口汤”的祖传配方得不到推广。在得到了叶子农见路不走的一二点播后,九哥开始了自己的餐饮之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已经有了麦当劳、肯德基,但是还没有标准化的中餐馆。好的餐馆需要大厨,祖传的手艺更需要大师傅,但小庙是容不下大佛的,一不小心,成本就居高不下。但是如果能够标准化整个过程,让每一碗面的出品都不受厨师技术、心情以及体力的影响,摆脱对大厨的依赖,成本就能大大降低,质量却更有保障。掌握了核心配方,如何能让店面最大可能性的推广,慕容九在他的领地上,一步步地探索,寻找厂商生产杠子擀面机,和面机,切面机,通过不同的尝试量化祖传配方,形成可批量生产及复制的标准配方单,不虚头巴脑的把顾客当“上帝”,而是实实在地把顾客当顾客,终于迎来了“久悟杠子面”这条路的成功。
叶子农的“见路不走”——不自由,毋宁死
在讲叶子农的“见路不走”前,要先讲讲这个人,借用小说里对叶子农的背景的概括,“叶子农出生于1954年,1967年因父亲被隔离审查和母亲“自绝于人民”而在学校深受歧视,纠集团伙称霸一方, 游荡在校园内外打架斗殴。1970年初中毕业下乡,到陕西延秀插队落户,做护林员,因为打架不要命远近闻名。为了搞明白父母至死都忠诚的那个信仰到底是什么,从这一年起开始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为了直接阅读原著刻苦学习英语、德语。1978年父母平反,叶子农把落实政策的房子和补偿款全部都替父母当党费交了。同年中国恢复高考,叶子农考入黄埔政法大学,两年后退学。1981年叶子农考入六祖佛学院,两年后再度退学。1984年沿当年红军长征路线进行革命历史考察。1987年在陕西清东油田开办汽车修理厂,涉嫌利用价格双轨制倒卖紧缺物资。1988年侨居柏林至今,目的是以东西柏林为标本研究共产主义运动变化,据一位学者说叶子农对柏林墙倒塌有预见,去等待目睹那一幕。综合被访者的评价,一、懒散,没有上进心。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
叶子农有着坚定的内心秩序,家里可以乱到客厅只能容下一个板凳,但是汽车却干干净净只为了维持清洁的公共守则;可以躲在狭小空间里长达数年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也可以为了与自己只有两面之缘的罗家明踩着钢丝去赚钱。他将个人与公众,完美和谐地统一了起来。
叶子农说:“实事求是是个很大的概念,很原则,很宽泛,只是你听多了,不觉得它神道了,不觉得神道并不表示你就真懂了,更不表示你就能操作了,就像好多人在说实事求是的时候,其实实事求是根本不关他的事,他那样说只是想表示他是明白人。见路不走是‘见路非路,即见因果’的意思,跟‘见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一个道理。见路不走是实事求是的执行和具体,更具提示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叶子农的见路不走,尊重实施,尊重规律,也尊重自己。在他收到迪拉诺公司总裁不能拒绝的邀约下,在他被极左或极右分子仇视的时候,他有很多路可走,甚至更多的是可以保住性命获取钱财的路,但叶子农选择了属于自己的那条路,不逃避,不违心,坦坦荡荡地做自己,哪怕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但是他正是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见路不走”,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捍卫了他坚持的民主。
面对NRG等所谓“西方自由民主人士”的咄咄逼人,叶子农侃侃而谈,家天下结束,民天下开启,便就进入了民主时代,何为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先。但人民是谁,谁来替人民决策,于是有了西方民主和共产党的民主。西方自由主义民主是数人头的民主,中国的民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民主也是一种生产关系,每种方式的产生都是有一定历史原因以及国情原因的,哪种方式更好要看哪种方式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并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民主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于中国来说,便是好的民主,便是对的民主。再观西方的理论,只要你的民主和我的不一样我就说你不是民主,这种脱离了每个国家的历史和国情,要求全世界都必须用一个方式实行民主的论调反而显得很不民主。
民族有历史,家族有渊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没有什么标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
于个体而言,不要因他人的眼光失去了自身存在的自由性,不活在他人为你构筑的世界里,尊重自己,从内心深处获得真正的自由。
作者:一位重要的读书会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