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视频号看到刘亚东的一段视频,我们很多还是在技术突破和创新,在科学层面差距很大。要正视这些差距和存在的问题。
也是从这个里面找到了前段时间任总讲话里面提到的“卢赵之争”。
个人观点: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科学是钱堆出来的。
我们能指望非洲能培养出来诺贝尔物理学奖?吃饭问题解决不了谈什么科学,现在中国谈科学只能说仅仅晚了几年,但也算刚刚好。就像海军发展一样,也就这10年才开始爆发,因为这十年也是中国强起来的阶段。
如果我们不尊重科学,新中国能用70年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不能以偏概全。而且说道急功近利,中国才发展了70年,就想在科学上全面超过西方,是不是也是一种急功近利?
评价历史,要站在历史的时空里去评价,而不是用现在的视角。历次运动,受伤的只有科学家吗?不是,所以说不能因此特殊强调我们不尊重科学家,其他工种也有影响。
@dvd 说的对,有当时的两弹一星 才有我们后世的和平发展
这篇文章所指出的问题存在,但是结论错大了。二战以来,世界之所以能承平70余年,两点很重要,一个是二战期间,因为战争需要而引发的科技进步;另一个是冷战期间美苏双方同样因为军备竞争而引发的科技进步。我们所享受的科技红利,没有脱离开这两个主要因素。
至于我国的问题,就以光刻机为例,被卡的原因,恰恰不是因为基础理论研究出了问题,而是因为工艺和材料技术的积累不够,这个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持续投入问题。我们属于追赶者,一如当年美国追赶欧洲,日本追赶美国一样,急不得。
技术进步和科学进步,本质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问题。我们的科学家有时候恰恰缺少了一些哲学思辨能力。
赵卢之争,官方细节.... 【中国科学史上的一次大调整和大转折】 http://alumni.cas.cn/kyws/201410/t20141028_4232141.html
@dvd 需要有一大批不是为了利的科学家。 社会必须发达富足到一定门限。
俗话,需要吃饱了饭撑的。
但是也有反例,苏联火箭科学家都在哪里研发的? 背负着什么样的压力,可以看看一些历史。
也被逼干成了大事。
两个端点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