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读后感
最开始知道这本书是因为朋友圈他人的推荐,书名中“自我改变”引起了我的兴趣。看书名这种类型的书其实很有可能是鸡汤书,但我还是在微信读书中打开了这本书。书中刚开始关于本能脑、情绪脑以及理智脑的由来与特点马上就引起了我的兴趣,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人天性追求舒适安逸,哪怕知道这样从长期来看并不好。看完全书后,记录下几个对我触动最大的点,供书友们一起学习思考。
韩寒的《后会无期》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一句略显无奈的话语触动了很多人的内心。拿我自己来说,很多书在读的时候觉得很有道理,然而在读完后一段时间基本就不记得什么了,生活也没发生任何改变。读了《自控力》后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熬夜的冲动,读了《你是你自己吃出来的》也没见自己变瘦多少,读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也没看到自己工作效率的大幅提升。读到本书的这个观点,我才领悟到自己没有任何改变的原因是只完成了最简单的“学习”,但是思考、行动、改变这些更加困难却更加重要的步骤却没有去做。就比如我读《自控力》的时候,看到提出的增强自控力的方法,当时读着觉得很爽,好像自己已经按照书上所说的改变了自己。但是我却没有对这些方法做更深入的思考,更别谈后面的行动与改变了。有些书友可能会问:那读书时该怎么思考呢?我觉得可以借鉴得到app联合创始人脱不花的方法,她在学习中的思考方法主要分为如下几步:(1)及时记录整理笔记(2)给别人(最好是完全不知道这个知识点的人)去讲这个知识点并让他基本听懂(3)设想下哪些场景下这条知识可以用(4)设想哪些场景下这条知识不能用(5)针对这条知识列出具体行动清单。我们在读书思考时可以借鉴脱不花提出的这套方法论,但是不一定需要完全按照她的方法来。思考以后,更重要的是行动与改变,这个得靠自己的执行力了。回到前面提到的那句话,为什么你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觉得至少有两个原因:首先,你仅仅是听过这个道理,这个最多只能算最基本的学习步骤。如果不做后面的思考、行动以及改变,你是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并运用这个道理的。其次,过好这一生是个很复杂的命题,就算你懂得并能运用这些道理,各种天时、地利以及人和的因素无不在影响我们的这一生。
这一条与上一条一脉相承,是上一条在阅读方法中的体现。曾经很让我苦恼的一件事情是自己读书效率不高。有些大佬在网上说自己一年能读200本书,而我不仅读书不快,而且经常是读着后面就忘了前面。我也曾经尝试过画思维导图,画的时候很兴奋,但是(1)画起来比较费时间(2)画完不经常看的话,也容易忘记讲的啥内容。作者在本书中给出了他的读书方法:从不指望能够理解整本书的内容,也不做总结以及画思维导图,更关注的是真正能触动自己的点,并把那些点记下来深入思考,然后去行动去改变。他认为读一本书时不应该贪多求全,只要能从读书的过程中找到真正触动自己的几点,并且能够依照这几个点去改变自己,这种读书就已经达到效果了。其次,他也觉得我们也不应该过多强调一年读书的数量,一年读几十本书也许还不如扎扎实实读好几本书并能借鉴书中内容让自己生活的更好。是啊,我们平时读书除了按照自己的兴趣读,很多时候都会希望能从书中收获一些东西让自己真正变得更好。但实际上我们很难完全吸收一本书的所有内容来让自己脱胎换骨。因此,我觉得作者的这种读书方法很切合实际,紧紧盯住了通过读书改变自己这样一个终极目标。当然我觉得这种方法主要适合泛读,如果需要精读一本书,或者了解整个知识体系时,思维导图可能更加管用。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困惑?上班或者在家工作时,会不会因为昨天没休息好或者工作太枯燥,干着干着逐渐犯困,注意力无法集中,这个时候是应该继续坚持还是休息一下呢?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了自己的答案:应该主动休息一下再接着干。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随着专注时间的增加,我们的精力曲线都在逐渐下降,做事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时候虽然看起来你付出了很多时间与努力,但是由于效率得不到提升,成果/时间性价比很低。更重要的是,人没法摆脱自身追求舒适安逸的天性,如果任由自己的精力持续下降,我们可能直接会完全放弃手头的事情,而去做一些不费脑也不费力的娱乐活动。不要怪自己怎么这么爱偷懒,这其实有进化学上的原因。我们的祖先曾经长期处于食物不足的状态,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人类天然会选择做一些舒适安逸的事情来降低能量消耗。随着文明的进步,今天很多人不再因为食物不足而发愁,但是几百万年进化形成的机制没法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作者认为高手做事的策略应该是在工作时极度专注,提高工作期间的效率。一旦发现自己疲倦时,就应该停下手里的工作主动休息,让自己的精力曲线上升一些,然后再次专注地投入到事情中。那么如何判断自己确实累了呢?这个因人而异。不过我比较相信自己身体的信号,一般只要连续打了两个哈欠,我就认为自己疲倦了,该主动休息一下恢复精力曲线了。
作者在书中并没有提到“合适环境”这点,但是我觉得对于提高做事效率来说也很有用。就拿我自己写这篇文章的过程来说,现在天气潮湿闷热,为省电我刚开始在房间里都是开一个小风扇。然而写作过程中不停地打哈欠,感觉都写不下去了。后面我想起‘局座’张召忠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空调就是战斗力,没有空调就不是好武器”。那我也试下,空调能不能提高我的“写作战斗力”。没想到,一试还真香,马上就不犯困了,而且文思泉涌,下笔顺畅很多。当然更好的策略可能是去附近的咖啡厅写作,那里有免费的空调,舒适的沙发,点上一杯咖啡或果汁,听着轻音乐写作效率可能会更高一些。
跑步是最常见的运动。很多想减肥的人都想跑出一个更瘦的自己。然而跑完步后却发现,虽然自己忍受着肌肉的疼痛,跑的满头大汗,体重却没怎么变化。甚至有时跑完后稍微犒劳一下自己,第二天一称反而更重了。作者认为如果为了减肥而跑步,我们应该适当更改下跑步的策略。很多人都是匀速慢跑,然而作者却建议我们变速跑。作者告诉我们,人跑步的前20-30分钟其实主要都在消耗糖(早上空腹除外),30分钟以后才开始消耗脂肪。而且结合我自己的经验,跑第1km时因为刚开始消耗能量,身体此时不会感到很累。跑第2-3km,随着乳酸积累,心率增加,身体在努力尝试适应跑步的状态,这个时候身体会感觉到有些难受。但是只要撑过这个阶段,到了第4-5km时,身体已经逐渐适应跑步状态,且大脑中多巴胺分泌增加,此时跑步带来的疼痛感又会下降。根据以上分析,想减肥的跑步者可以在前20-30分钟时可以匀速慢跑,让身体逐渐适应。在30分钟以后,可以依据自己的心跳情况适当增加跑步速度,消耗身体中更多的脂肪。
另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是运动其实不仅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积极的效果,还能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运动能够使大脑长出更多新的神经元,这意味着运动可以在物理上让人变得更“聪明”。那为什么很多人运动后,却没有感觉到自己变“聪明”了呢?因为大多数人在运动后会习惯看电视、刷手机、玩游戏等,这些活动缺乏主动的学习意识和习惯,导致那些运动过程中生长出来的神经元消失。所以作者建议在运动后1-2小时内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比如阅读、写作、编程等等,让运动过程中的生成的生成的神经元继续发育成长。
作者在书中有这么一段话:“人类生存于世,比拼的是脑力思维,但极少有人知道,我们的身体里还有一个更高级的系统,若能善用,成就非凡”。这种更高级的系统就是我们的潜意识,或者更通俗点说就是“感觉”。虽然很多时候我们会说做事不要光凭感觉。但请注意我们说的是“不要光凭感觉”而不是“不凭感觉”。潜意识相对于意识(理性)有什么优势呢?首先,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潜意识没有思维,喜欢即刻、确定、简单、舒适,同时处理信息速度极快,至少可达11000000次/秒,能及其敏锐地感知到很多不易察觉的信息。而理性思考处理心理信息的速度只有40次/秒,只有潜意识的1/275000,两者的能力有天壤之别。其次,很多时候理性思维没法告诉我们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只有潜意识才能告诉我们答案。正因为感性与理性思维具有各自的优势,作者推荐的一种学习方法是: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其实我们常常在生活中无意识地使用这种方法,尤其在面临一些重大选择时。举生活中两个最常见的例子:找对象与选工作。找对象时,我们常常会说看眼缘以及相处的感觉,这个不就是在动用感性的力量吗?如果对对方有好感,我们接下来才可能会问自己:我看中了对方的哪一点,对方的三观跟我一致吗,对方孝顺父母吗?对方经济条件是否合适?这些发问就属于理性思维。选工作时也差不多,我们会凭借自己之前对这家公司的了解以及面试过程的感受大概判断这家公司怎么样,然后会理性地思考这家公司的待遇福利怎么样,发展前景如何,加班多吗,回家方便吗等等问题。甚至我们在一些offer选项中犹豫时,最终引导我们做出决策的也经常是自己的感觉。正如洪兰教授建议:小事听从你的脑,大事听从你的心。
书中提出“人生就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认知、情绪和行动的模糊都需要被消除,本文中我只论述自己感触最深的行动模糊。很多人把行动力不足的原因归结为环境干扰或者是意志力弱,但作者认为其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所谓选择模糊就是指我们在面对众多可能性时无法做出清晰明确的判断。拿我自己来举例子,周末了我很开心,终于有自己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了。周五晚上粗略一想,我第二天似乎可以去晨跑、打羽毛球、看书、写作、打扫卫生、和朋友聚餐、看电影等等,但是我并没有想好具体做哪些,更别提具体的时间安排了。结果第二天睡到自然醒,看到时间已经不早,就放弃跑步了。随便找本书刚翻几页就没兴趣,于是就会想着先刷一会手机。这一刷各种小视频不断弹出来,虽然越看越无聊,但我更不想放下手机,干其他费脑费力的事情,然后这一天就在刷手机的无聊与后悔中过去了,前一天想干的事情一件都没有干成。但是如果我能在前一天或者当天列出一张任务清单,哪怕没有时间与具体的计划,我的行动力往往也会比没有这张清单时高效很多。所以说,消除行动上的模糊,给自己制定明确具体的计划(最简单的可以列出任务清单),并且在过程中及时调整能最大程度增强我们的办事效率。
以上6点是我在读本书过程中感触最深的点,本文结合自身经历阐述了一些感悟与思考,希望这能给正在阅读本文的你带来一点启示。这本书的目标在书名中已经体现了,希望能够唤醒读者对自己身体与大脑特点的认知,收获自身的成长。全书比较简短,但是有很多实用又有趣的内容,各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原书去阅读,去感悟,去成长。
作者: 罗辉(00546467)
另外第二点很赞同,能记住书中的某几个点就不过了。很多时候我也有这种感觉,读完一本书,可能10万字的书,触动我的就只有那几十个字,但并不是说剩下的9万多字是废话,可能正是由于那9万字的铺垫,才让那几十个字得以触动我,这就很好了。
就像我们现在回忆起小时候的某段时光,可能只能依稀记起一些片段,但那段时光的感觉还是历历在目,而这种感觉,正是那无数个片段造就的。
补充的很对,触动我们的也许只有几十字,但这背后的铺垫可能有几万字,虽然我没记住这几万字,但是它们带给了我触动。就比如作者讲了一个几万字的故事,最后一句话画龙点睛,可能我只记住了最后一句话,但正因为前面几万字才让我记住了最后一句话。
关于第二点,类似于《快速阅读术》中的思想,有时候也在想,那是不是我们看书只看精华后者能够触动我们的几十个字就可以了?
为此曾经摘录了一篇文章中精华,几句感触颇深的句子;多段时间再阅读这些“精华”,却没了当初的触动。
是“精华”变了还是触觉不敏感了,还是说正是因为哪些不是精华的铺垫才成就了“精华”对我们的触动。
**********[3楼] 不用怕a天会亮 发表于 2022-06-07 11:12:14**********
另外第二点很赞同,能记住书中的某几个点就不过了。很多时候我也有这种感觉,读完一本书,可能10万字的书,触动我的就只有那几十个字,但并不是说剩下的9万多字是废话,可能正是由于那9万字的铺垫,才让那几十个字得以触动我,这就很好了。
就像我们现在回忆起小时候的某段时光,可能只能依稀记起一些片段,但那段时光的感觉还是历历在目,而这种感觉,正是那无数个片段造就的。
精华还是那些字,你的触觉短期内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所以我觉得更可能是不精华的铺垫成就了精华的触动。就比如我这篇文章,如果只保留加粗部分,读起来还能触动一下你吗?
是啊,我们的本能是在漫长过程中形成的,对于现代社会有些地方其实不适应。不过我觉得改变自己“控制”可能比较难,毕竟大家自控力都有限,应该想办法接受天性,顺应天性,同时尝试多调动自己的理智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