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独放不是春,这么五彩缤纷的信息社会,没有百花齐放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坚持开放合作共赢,坚持与全世界公司共建生态,共享生态,坚定不移拥抱全球化。
本文为任总署名文章,发表于《经济学人》
华为创始人表示,开放合作是打开未来大门的钥匙。
我们坚信,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社会必然走进智能社会。今天,人类社会正处于新理论、新技术再一次爆发的前夜。发展潜力巨大,但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很多问题依然存在,但开放创新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电子技术到了3纳米、1纳米后,不会因摩尔定律的失效而停下发展的脚步,还会继续前进,只是前进的实现形式还不知道罢了。我们曾经期望通过石墨烯来实现,但直到今天还不是很清楚;基因技术在这二、三十年一定有大的突破,它将促使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纳米医疗……的巨大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变化还不可知;分子科技可以用来合成前所未有的材料,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出现,我们现在完全看不清楚;人工智能在此期间必将得到充分应用,对社会进步的促进和改进,财富的增加形式,还无法构想;量子计算在这个时期的突破普及,带来信息流量的爆炸,产生的影响,虽然想象得到,但绝对不会是我们想象的样子;光技术在各领域的深入应用……
单学科技术的进步,给我们带来新的机会,已经让人目不暇接了,而跨学科领域的突破产生的巨大冲击波更令人震撼;任何创新都伴随信息流量的爆炸增长,这些超大容量的数据的存储、传送、处理会是什么需求,不能预测。但可以确定的是,越来越多的数据将存储在云上,并在云上进行处理。洪水般的数据如何疏导?
总之,我们不知道未来的社会结构会是什么样的,如何去适应它,驾驭它。各种新思想、新技术都方兴未艾。跨学科的“链式反应”是这一波科技创新的新特征,比如,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所有领域科学研究创新的基础,如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个产业的基础一样。
要拥抱新时代,世界必须鼓励思想自由
已经明确的是,我们要加强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基础有两部分:硬基础(技术本身)、软基础(应用技术所需的规则、技能……)。硬基础,特别是光网与5G的建设,以及未来6G的应用。AI依赖一系列的信息技术,没有基础设施能力的持续突破,就难以进步,这就如同汽车没有高速公路就跑不快一样。软基础涉及人才、监管等,但关键在于人才,全世界要迎接这个新时代,必须发展教育,在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在充分的学术自由、思想自由下,培养百花齐放的人才。
紧随数据
站在智能社会的门口,我们要展望二、三十年后在这个新的社会结构中扮演什么角色。我们想象得到信息洪水的巨大,疏导巨大信息洪流就是我们公司未来二、三十年的战略定位。疏导分发、存储与处理数据流量,就是我们的战略方向,也是我们长期的奋斗方向,奋斗必须在大方向上要有连续性,在不同阶段应有适应性。
一花独放不是春,这么五彩缤纷的信息社会,没有百花齐放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坚持开放合作共赢,坚持与全世界公司共建生态,共享生态,坚定不移拥抱全球化。
“今天,人类社会正处于新理论、新技术再一次爆发的前夜。”
非常认同老板的这个判断,大家有兴趣可以关注曾经的帖子。
接近人脑能力的AI的算力成本将在5年内下降到消费者级别水平。
仅仅5年后,普通大众触手可及的各类终端设备产品都将具备计算能力,这构成了未来世界海量创新、商业创新的基石。
如果要对比,我可以用“电的发明”,“第二次人文革命”来形容即将到来的这个时代。
对此,尚未做好准备的,可以做好准备。
第二次人文革命就是对人、对信息数据的再度认知。
@大盗阿里巴巴 “对此,尚未做好准备的,可以做好准备。”要做哪位准备?你准备好了么?
@大盗阿里巴巴 对我等屁民需要的准备就是洗干净等着被割韭菜
比较认同这个判断:“人工智能技术20年内不会有大突破,因为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经用光了40年来所积攒的技术红利。”硅谷风险投资人、知名学者吴军在接受《陆家嘴》采访时这样判断。
@两忘烟水里 也有可能量变引起质变。生产力的改变引发生产关系的改变。
数据挖掘及AI领域一定会大爆发,理由如下:
1、5G/IOT技术将构建全息的虚拟世界(Digital Twin):具备可追溯、可感知。。。
2、CPU->GPU->NPU->异构,计算的架构演进使得算力大踏步的提升,使得大规模的计算越来越容易获得
3、基于数字世界的现实重构、虚拟仿真、根因追溯、风险预防、问题拦截因为AI/数据挖掘能力、算力的快速提升,使得人类可以获得超越自身智商的能力及效率,而且是爆发式的。
4、低成本、高效率的现实重构、虚拟仿真会大幅提升系统设计的质量及效率
5、风险预防、问题拦截、根因追溯能力的提升会大幅提升社会的运行质量及效率
。。。。人类将进入数字化/智能化世界。。。。。
原始社会-》农耕社会-》机械化社会-》信息化社会-》数字化智能化社会。。。。
"量子计算在这个时期的突破普及,带来信息流量的爆炸,产生的影响,虽然想象得到,但绝对不会是我们想象的样子;光技术在各领域的深入应用……"
还有多少人不知道量子计算是什么的?量子鞋垫、量子神仙水马上赶来。
量子计算。
在物理介质上,仍然同样是基于硅基操控的信息技术。
量子力学发现以来,材料领域人类真正应用得好的,用起来顺手的只在 Si、电子、光子,当然C元素也是潜在的候选者。
为什么是 Si 和C,因为它们介质态稳定且在地球上有足够的丰度。
所有的信息技术,其实就是在以上物理物质上对于信息数据的把握。
量子计算也不例外。
有机物是C基,信息技术是Si基。
两种人类科技 主干线,对应的就是 生物技术 和 信息技术。
那么问题来了,不久之后,人类社会是否可以接受一个 Si 基的 人。
这是一个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量子阅读走一波~~~
人区别于其他在于是否有意识,怎么才能定义出意识? 植物或者动物是否有意识? 我们人类是否为折断一棵树或者打死一只蚊子而内疚呢? @大盗阿里巴巴
老板,来一瓶量子神仙水哈
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处于一个爆炸式创新的前夜,我们处于一个历史的时代。特别赞同老板的观点,这样的一个时代需要开放、合作、共赢以及自由的思想。更需要在各个领域甚至跨领域真正能够引领大家去探索未知的“人才”,可是我想说的是我们一方面求贤若渴地去全世界重金聘请“天才”,一方面又有多少兢兢业业抑或本来的天才在日复一日的战斗中逐渐变成了“平庸”。同时也特别赞同老板一直以来对于教育的呼吁和关注,可是教育有一个关键的环节,那就是爱和陪伴,试问又有几个华为的员工能够做得到呢?
而一个真正伟大的公司,一个真正能够引领行业不断走向未知的公司,它更需要的是激发和创造以及对人和人性的尊重,使当其尽用其谋,我一直相信每个人都是某个领域的天才,只需要给他土壤,他就会开花、结果,最终绽放。
创新往往需要灵感,需要兴趣的激励,需要爱和陪伴。
是的,而且还需要 制度和机制的保护,在我司这样的氛围下,0-1的创新、盐碱地的开垦远没有做1-100的复制来的容易、来得快,还容易阵亡,即便历尽千辛万苦,不计代价和得失辛苦做成了,可能很快就被摘了果子,成了别人的垫脚石,所以到最后人们都像鲨鱼闻到血腥一样,没人愿意去做因为相信,所以看见的事情了,因为最终虽然看见了,那都成了别人的孩子。除非有人一直一直天真地在做雷锋,那到最后也有可能因为级别太低,年龄到了有一天被干掉。
说句实在话……读了好几遍三体,是不是中毒了?
我感觉人类社会的基础科学已经被锁死了。
以化学为例,元素的“发现”,二战以后的都是“制得”了。
物理学上更是从爱因斯坦后没有什么重大基础理论突破。炒作过很久的引力波似乎也跳不出E=mc2的范围。
所谓的爆炸式创新,个人感觉顶多是过去30年,乃至50年的基础学科的一些发展,到应用侧,民用侧的一个衍生应用。
对于一个商业化的公司而言,这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倒是够吃30-50年了。
对于整个人类社会而言,差太远了,为什么癌症无法治愈?为什么载人技术到了飞机就是极限了?基因技术为什么最近20年来没有质的飞跃,连克隆一个器官都还没推广?
我的理解,再发现新的基础理论,仅靠现有人类的大脑已经不足以完成,必须依靠改造和增强大脑才能完成下一跳,也就是AI+基因技术。就想想,仅掌握现有的数学理论和方法,没有20、30年都完成不了,何来时间再来进一步发展呢?
@李达康书记 对,我也觉得人类大脑是瓶颈了
@李达康书记 最关键是要受到道德、法律和安全的约束,所以一些技术只能存在于理论阶段,比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得到的农作物哪个国家谁敢食用?谁敢拿人来做基因改良实验?
人的一生黄金创造能力也就20年左右时间,仅掌握存量知识就已经花费了人生大部分时间,再进一步只能去改造人体本身;比如还是用蒸汽来推动火车,无论如何也达不到时速300公里。转基因受政治因素影响很大,我们现有绝大农作物都是基因变异的,无非就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兰斯洛特
@李达康书记 你说的和我说的不一样!基因选择和人为转基因完全两码事,与政治因素也没有毛关系....而是安全、法律和道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