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华为的“运动健将”们在持续攀登科学珠峰,探索无尽的前沿。中途有一些人会向下“杀回马枪”,沿途下蛋,孵化现实主义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做到“极简架构、极低成本、极高质量、极优体验”。
他们不仅是华为的先锋、中国的先锋,他们实际是时代的弄潮儿,一代新技术的开创者。
战地记者记录#攀登者#的故事,他们就在你我身边,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在高斯实验室,他说工作跟读博差不多
“这几年的工作,我觉得跟读博士的预期没有差太多。”
采访高斯实验室的王江时,他很直接的告诉我们,早在清华搞计算机系统研究时,他就瞄准了数据库方向。当时他同时接触的公司其实不只华为一家,可要说跟哪家公司聊得最多,那还就是华为——正常面试流程+私下交流,前前后后聊了有五六轮。
王江最后决定选择华为,一方面是感觉华为给到的岗位方向最符合预期,另一方面,更与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的尊重有关。说起来,王江也是一位“竞赛大佬”。在武汉大学就读本科时,就在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中拿下过一等奖。
这段竞赛经历对他影响颇深:信息安全竞赛其实是一项以项目为驱动的竞赛。你要提出一个idea,并围绕这个想法去做实验、做研究,最终提炼出具有创新性的成果。这个过程和搞科研发论文是很相近的。
因此,在读不读博这件事上,王江也犹豫过。只是这份犹豫在投身职场4年之后,已经有了更加清晰的答案:“这几年的工作,我觉得跟读博士的预期没有差太多。”
对于王江来说,在华为做数据库研发,遇到问题时,仍然可以将其视作研究课题去解决。并且因为和产品一线有更紧密的联系交流,每一次具体问题的突破背后,往往还蕴藏着更多值得挑战的东西。
而当他沉下心朝向具体的研究目标迈进,其中成果便在四年里逐步落到了实处。华为的开源关系型数据库openGauss背后,就有王江团队的贡献。
作为国产化数据库的代表之一,openGauss目前下载量达80多万次,汇聚超过3500名社区开发者,累计商用部署已超1.5万套。王江先后参与了其中轻量级事务管理器、高精度时钟、In-place Updete引擎、异地容灾等数据库特性的研究、设计和开发。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OpenGauss 2020年才正式开源,但华为在自研数据库方面的技术积累最早可以追溯到20年前。也正是这一点,深深吸引着王江:“把一些比较难的技术方向做深做透,是系统方向的研究人员应该做的一件事。
Learn More
1. 【量子位报道】:竞赛大佬在华为:网络专家出身斯坦福物理系,还有人工作跟读博差不多
https://mp.weixin.qq.com/s/zWUt0l1u2lKvTDkYTnkz8Q
2. 从竞赛到真枪实战:ICPC编程少年加入华为软件重构之战
http://xinsheng.huawei.com/cn/index.php?app=group&mod=Bbs&act=detail&tid=8748907
3. 斯坦福博士“用物理建模的思维去探索未知”
http://xinsheng.huawei.com/cn/index.php?app=group&mod=Bbs&act=detail&tid=8782779
Gauss的前世今生大家可能不太了解,给大家扫个盲:
2012年:
2012实验室孵化了GaussDB 200(现在的DWS数仓OLAP)
基于PostgreSQL修改发布了V1R3,GaussDB 100的单机主备版本,这也是有人说华为都是基于PG的原因。
2014年~2017:2012高斯团队开始做自研OLTP数据库
方向1:A团队基于Oracle的RAC方式来做V2集群项目,此项目2015年被终止,但这个方向的人力一直延续到2017年,GaussDB T的前身。
方向2:B团队基于GaussDB 200孵化了GaussDB 300,现在GaussDB V5的前身。
2018年:
A团队连人带技术到存储产品线发展了GaussDB 100(又叫GaussDB T)
B团队留在2012高斯实验室继续做GaussDB 300。
2019年底,从华为公司视角,不可能做2个数据库,GaussDB 100和GaussDB 300合并为GaussDB V5版本,几乎所有的内核人员重新回归2012高斯。
所以,从外人视角来看,数据库做了10年,但是GaussDB V5融合其实是从2020年才开始。
公司给2012实验室投入了500人做数据库,V5上大概有200人左右(大量的创新研究+产品化),投入到产品化上人力80个左右,所以2012实验室还需要一些时间来追赶友商。
这个说明,最起码承认了不行,“还需要一些时间来追赶友商”。
另外,洗白逻辑不大行。自己写的经历都证实了搞了10年了,没折腾出东西。最后结论反而是从2年前开始的,还需要时间追赶。
@OQ0 OpenHarmony、方舟、OpenGuass,都是一个调调。牛的不行,全世界我最好。殊不知,这狗粮自己都觉得难吃。外面的人铺天盖地的质疑,那可比回帖的同事言辞更激烈。前面还有一位说要时间证明自己的,这话我同意。但是,证明自己之前,能不能少点吹嘘。老吹自己天下第一,等你做到天下第三,再吹也行啊。一堆others商用案例,拉几个外面的领导过来站台,这就是成功?天才少年就天才了?就能升到22级当总裁了?
一看楼主就是伴着Gauss成长的明白人
进一步问个问题:现在的openGauss又是基于哪个版本开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