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梦之队”荟聚松山湖
华为携手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四金和高位选手,让思想碰撞,让人才发光。
前脚在天津勇夺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世界冠军的高中生傅周,后脚就踏入了华为松山湖的欧洲小镇。“真好看、真宽敞。”傅周舒了一口气说道。在紧张刺激的竞赛后,傅周在华为的园区中得到了放松。接受访谈时,傅周说他一直都对华为和华为的研习营充满了好奇。
点击视频,观看学子们在松湖的奇妙之旅
8月9日到8月12日,华为竞赛管理部、北京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合作举办的中国化学菁英华为松湖研习营在华为松山湖开营,主要面向化学奥赛国家集训队同学。共有41名即将入学清北的准大学生们现场参加了研习营,包括我们的新晋冠军 – 傅周。
傅周在研习营游戏环节中介绍小组作品:“我们的团队合作无懈可击!”
世冠少年的眼中,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
傅周说: “我对世界的看法,不是来自某一本权威的书,而是更多来自于自己的好奇,来自自己的探索,不断钻研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七月刚结束的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IChO2022)中,傅周以98.98分的高分斩获世界冠军,另外三名代表中国的选手李炆泽、贺文和张旭瑞也都斩获金牌,中国队的选手们包揽了本次大赛的前三名。
在此次的松湖研习营里,傅周再次见到了“梦之队”的小伙伴们。除了再聚首带来的激动外,傅周更因华为展现的尖端科技而感到惊喜。 他说:“这次研习让我感受到真正的世界尖端科技公司在做什么,很长见识!”
走进产业实验室的大门,了解现实世界的真实挑战
研习营顾名思义重在研习。华为邀请了公司内部和学界的专家,与学生们进行了精彩的学术交流。华为专家战鸽曾经也是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获奖选手,他非常乐意与师弟师妹们交流。他认为研习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将企业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命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更直观地帮助学生们了解前沿的科学挑战,将对学生们学习化学大有裨益。
化学研习营的带队老师 —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院长王颖霞对战鸽的见解表达了赞同。她说:“本次化学研习营的举办是‘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优秀实践,特别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像华为一样站出来,协手高校与企业的研究所为学生们搭建平台,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战鸽、王颖霞与同学们研讨交流
研习营不仅为年轻的学子们提供挑战课题、组织团队游戏,华为还打开了运动健康实验室大门。这让科技迷的贺文同学开心地嘴角都咧到耳根了。体验过后,贺文同学更是学到了很多前沿的知识。他感慨:“没想到一款看上去小小的智能穿戴设备背后,需要科研人员无数次的模拟研究和实测!”
体验运动健康实验室的各类器械
点燃科技启蒙火花,帮助年轻人更快成长
除了化学研习营外,数学菁英研习营也刚刚于上周落下帷幕。来自北京大学数学院的40多名在读的本硕博同学参加。
华为从2021年开始与大学合作举办中国菁英华为松湖研习营,邀请高校学子走进华为的研究所、实验室、图书馆,参与企业实践、了解行业课题。
有人可能会问,花这么多功夫值得吗?
研习营的创办者,华为竞赛管理部的李静认为这一切非常值得。
从数据分析中看,高中竞赛选手们成长为学科尖子的概率非常高。例如1998-2018的22名菲尔兹奖得主中有14名数学家在中学时代获得过数学领域的国际竞赛大奖,其中12名数学家获得过IMO竞赛多次金牌、银牌、铜牌。在竞赛中拔尖的高中生们吸收知识的速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常常让老师们大吃一惊。“我们常常能遇到刚高中毕业的学生已经基本学习理解了一般大学程度的化学知识,个别同学在窥探硕士和博士门槛知识。” 研习营的另一位缔造者,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院长裴坚教授如是说。在往届研习营的课题交流中,同学们开阔的思考和基础知识厚度令华为专家也为之赞叹。
为了让这些有潜力的学子更好地成长,华为竞赛部、研究所与大学积极合作,设计了研习营这样的平台,让学生们在大学学习的早期阶段就多接触一些来自工业界不同领域的前沿真实问题,反向促进他们对未来研究创造的思考。另一方面华为的专家也将挑战课题带入大学院系,作为大学的科研课题,带领更多的人才早期参与到ICT的基础研究难题来,实战中启发学习方向与动力,学习中应用于实战课题。
谈到研习营,李静的眼睛亮了:“第一期研习营成功举办后,我们和裴老师、王老师带领的老师团队都兴奋极了!大家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天才少年眼里的火花,也看到了专家眼里的火花,他们碰撞一起了那就是未来的希望火花!”
战略研究院周红院长认为:“产业界参与激发和培养化学、物理、数学等领域的优秀年轻人,引导年轻人了解现实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未来的挑战与机会,这对年轻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一些领域的思维方式是应该从少年开始培养的,有时是越早越好。 有不少人反对奥赛,作为很多年前参加奥赛的一员, 有点个人感受。高二时代表学校参加物理奥赛过程, 印象非常深刻。当时全校一届上千人,就选拔了两人参加省级比赛,当时学校把整个物理教研室全天候开放给我们二位(该教研室主要供老师使用,很多同学高中三年都没有机会进去过,记得有个气悬浮的设备做运动力学实验非常先进)。暑假还提供补贴给我们,让我们住在学校学习,物理教研室的主任和学校资深物理老师定期辅导我们, 通过两三个月的强化训练,确实让我对相关物理知识了解很深、很广,尤其是一些物理学思维,得到了很好锻炼。 上大学时虽学的是通信,但电磁场与微波、大学物理等课程,很轻松都是成绩最好的。一些领域的知识可以后面学习,但一个领域的思维方式、敏感性等,是越早锻炼越好,尤其是基础科学领域。
你说的这些不应该是竞赛带给选手的,应该是教学活动开放给所有学生的,只要学生感兴趣就可以在实验室实操。但理想和现实总是差距这么大,该平民化的东西变成了少部分天之骄子的奖励
@雪豹悲秋 同意你说的。论语说有教无类,层主说的这些事情明显是差别化对待。
竞赛选手:气悬浮
普通学生:就那个喷气的(类似描述)
每个人擅长领域不一样,坦白讲这些资源开放给普通学生,不说资源浪费也差不多,还是要门槛和天赋的
咱普通人承认现实,磨好自己的豆腐也挺好,不寒碜,说人享受特权确实不赞同
既然还做不到资源无限供应,那就还是要追求投入产出最大化,给最有希望突破的人投入有限的资源,无可指摘。
真让普通孩子去,又说剥夺你的暑假了,安心接受自己不是这块料的现实不好吗,还有那位引用论语的,不知道论语里还有因材施教吗
实名点赞。之前也参加过给“学堂班”的授课。看到清北的小师弟小师妹格外亲切,也想起自己当年奥赛的日子。希望竞赛部能把这个活动系统化,品牌化,打造一个“夏令营”的精品活动,和一批华为的专家讲师团。踏踏实实种下果实。那么未来我们就会有更多更多的小天才会大声说出来 我的理想是“当一个科学家”。